一级市场打新资金连创新低

  今年以来的“十大破发股”,其破发幅度均超过了30%。打新机构仅在这十只股票上就浮亏14.99亿元。其中,券商浮亏2.89亿元。[详细][评论]

  自去年11月新股发行二次改革后,“新股不败”已成往事。自改革起截至今年5月23日,已发行上市的184只新股中,133只收盘价低于发行价,破发率高达72%。 [详细][评论]

机构打新跟踪报道

和讯调查

1.您认为导致新股破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企业发行时本身透支了未来收益
企业高成长性遭到质疑
市场环境不尽人意
以上皆是
2.您会否继续参与新股申购?
会参与
不会参与
看情况
  
机构打新很受伤 新股定价标准遭质疑
      自去年11月新股发行二次改革后,“新股不败”已成往事。自改革起截至今年5月23日,已发行上市的184只新股中,133只收盘价低于发行价,破发率高达72%。184只新股中,有108只上市满3个月——网下申购机构限售开始解禁。有近半新股(50只),上市3个月后的股价仍在发行价之下。个月的市场考验,足以挤破新股泡沫。破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游戏规则?[评论]  
打新,机构

[基金]45只破发股拖累基金浮亏3.3亿
    新股发行仍在加速,包括海能达5只新股首发上市。基金现身3只股票获配名单。其中,银禧科技(300221)登陆创业板,基金为该股报出最高价23元/股,高出首发价5元。然而该股上市仅3个交易日,下跌10%,获配5基金浮亏766.8万元。[详细]

[券商]券商打新浮亏2.89亿
    今年以来的“十大破发股”,其破发幅度均超过了30%。打新机构仅在这十只股票上就浮亏14.99亿元。其中,券商浮亏2.89亿元,占比19.3%。对打新情有独钟的广州证券“赌中”4只,浮亏2159.6万元。[详细]

[保险机构]太平洋资管最“冲动”
    保险类机构当中,太平洋资管最“冲动”,其在华锐风电、骅威股份(002502)等5只新股解禁日时浮亏1.2亿元。[详细]

新股价格如何制定

券商投行人士:新股定价参考每类询价机构报价的中位数

  深圳一位券商投行人士透露:“新股定价参考每类询价机构报价的中位数和平均数,最重要的是参考基金公司的,然后跟发行人进行沟通。”[详细]

 

投行人士:定价没有具体标准 机构询价只是参考

  “新股价格到底是如何定出来的,我们也不知道,”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定价没有具体标准,机构询价只是做个参考,价格和投资者报价偏离不是太离谱就行了。”[详细]

新股价格制定体系遭质疑

最终发行价仍需与发行人协商

  “每家投行的定价方法不同,就算同家投行不同项目的定价方法也不一样,最终发行价都要和发行人协商。”[详细]

 

中介机构定价时是否能够达到尽责和公允?

  “导致新股破发的现实因素无非是企业发行时本身透支了未来收益,或是企业高成长性遭到质疑,加之市场的环境不尽人意。”一家券商分析师对记者称。“破发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中介机构定价时是否尽责和公允。”[详细]

小贴士:机构申购新股规则
    "网下申购"就是不通过证券交易所的网上交易系统进行的申购,此申购一般对大资金大机构进行。网下申购又叫网下配售,是指不在股票交易网内向一些机构投资者配售股票,这部分配售的股票上市日期有一个锁定期限。目前规定的锁定期限是三个月。
新股不败神话已破 利益链条能否继续转动
      今年以来,新股上市似乎陷入了破发魔咒,破发潮一波又一波。然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获益者依然有之。纵观新股询价、定价、申购等环节,谁是幕后真正的获益者?在新股频频破发的今天,这条利益链条能否继续运转带来收益呢?[评论]  
[保荐机构]打新机构浮亏31亿 保荐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现象]保荐人大赚30亿

自去年二次改革以来,184只新股中50只上市后3个月股价仍在发行价之下,将170家机构套牢。如果解禁后仓位未变,那么170机构打新共计浮亏高达31亿元。与此同时,背后的50个发行人和28家保荐机构却赚得盆满钵满,共募集666亿元,超募378亿元,保荐承销费30亿元。 [详细]

·[获益手法]保荐机构把烂水果包装成水果盘
“有一个投行菜鸟问,什么是投行?”前辈拿了一些烂水果问他:“你打算怎么把这些水果卖出去?”菜鸟想了半天说:“我按照市场价打折处理掉。”这位前辈摇头,拿起一把水果刀,把烂水果去皮切块,弄个漂亮的水果拼盘:“这样,按照几十倍的价格卖掉”。这条在微博流传甚广的段子恰好可以说明,在IPO上,保荐券商对于包装是何等专业的“孜孜不倦”。 [详细]

保荐机构扮演怎样角色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保荐机构应当尽职推荐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这其中包括尽职调查、推荐发行和推荐上市,另外发行人证券上市后,保荐机构还应当持续督导发行人履行规范运作、信守承诺、信息披露等义务,即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上市,并对申请人适合上市、上市文件的准确完整以及董事知悉自身责任义务等负有保证责任,通常所负的保证责任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限制,发行上市之后的持续督导责任。

[影响]保荐机构若造假 对二级市场伤害较大

  在利益丰厚的IPO产业链上,保荐券商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伴随着最近新股的连连破发,针对IPO保荐过度包装、造假丑闻频出的质疑也不绝于耳。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新股发行机制的一大“病灶”就是造假成本太低,“拟上市公司和保荐券商利益高度一致,如果他们造假,对二级市场伤害非常大。”[详细]

 

[建议]规范保荐代表人行为从两方面着手

  加强保荐代表人的责任,规范保荐代表人的行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法律威慑,二是利益制衡。对于保荐代表人在新股发行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如果证据确凿,一经确认,应该直接取消其保荐代表人资格,乃至市场禁入,严重者移送司法处理。[详细]

[主承销商]承销商以收取高额承销费用获益
打新,机构

[获益途径]承销商在企业IPO承销过程中收取高达5%-10%承销费用
    目前承销商在企业IPO承销过程中收取高达5%-10%的承销费用。分析人士认为,发行价定得越高,不仅上市公司能够取得更多的募集资金,同时承销商也能获得更多的承销收入,这也是A股市场新股定价长期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详细]

[名词解释]何为承销商
    承销商在发行人发行股票和上市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为:与发行人就有关发行方式、日期、发行价格、发行费用等进行磋商,达成一致;编制向主管机构提供的有关文件;组织承销团;筹划组织召开承销会议;承担承销团发行股票的管理;协助发行人申办有关法律方面的手续;向认购人交付股票并清算价款;包销未能售出的股票;做好发行人的宣传工作和促进其股票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其他跟进服务,如协助发行人筹谋新的融资方式或融资渠道等。

[承销商风险]主承销商面临余额包销风险

  “新股网上面向普通投资者、网下面对机构投资者发行,按照去年刚刚实施的IPO改革新政,网上申购不足的部分,主承销商可以划拨到网下发行;但网下申购不足的部分,主承销商却不能回拨到网上发行。这也意味着一旦申购不活跃,主承销商将面临着较大的余额包销风险。”分析人士说。[详细]

 

[风险逼近]目前暂未有承销商全额认购余额案例

  据悉,IPO重启以来,尚未有一家承销商因自己所承销的新股发行不成功而被动全额认购余额的情况,因此IPO承销被认为是一本万利的无风险买卖。不过,如果市场持续弱势,投资者打新意愿进一步降低,或许承销商这道风险闸门就要破天荒地打开了。[详细]

机构打新热潮渐退
      打新股曾经被认为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现如今却令股民一套再套,往昔风光不再。目前一级市场打新的热情已降至三年来的“冰点”,5月份打新的冻结资金量仅为5299.82亿元。打新热潮渐渐退去,机构、投资者逐渐趋于理性。[评论]  
机构,打新,理性     机构投对新股的认可度也大不如从前,这一点可从网下认购倍数反映出来。自去年11月改革近七个月来,新股平均网下认购倍数降至26倍,较改革前7个月的49倍降低了近三分之一。有业内人士表示,“发行价对应的网下认购倍数在30倍以上,才比较合理。”[详细]
    认购倍数计算公式:即用有效的申购总股数除以发行总股数的比率。
机构,打新,理性     今年4月份,有40家第七类询价机构遭除名,市场普遍认为是因为参与积极性不高。事实上,今年来机构不仅参与热情降温,报价也渐趋理性。据统计,在截至5月23日今年的120只新股报价系统中,有近300机构参与报价,报价约10248次,但近55%的报价无效,被挡在申购门外。[详细]
机构,打新,理性     新股中签率的节节攀升对于投资者而言或许是一个利好,在承销风险开始逐步显现之下,这种节节攀升的打新中签率有望倒逼新股定价继续向理性回归。“如果发行失败由承销商进行余额包销,那么承销商将面临着巨大的二级市场风险,而这个风险显然要高于5%-10%的承销费用。这种情况下,主承销商为了保证发行成功,必然会将新股的发行价降至"安全线"以下。”[详细]

>>更多最新报道

 

>>更多相关评论

和讯微博
CopyRight © 和讯网 北京和讯在线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