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报门”成为市场上的热议话题,将大家的目光纷纷引向券商研究所。在面对市场上的责问时,研究员大吐“苦水”。究竟是券商研究所机制不完善?还是另有隐情?网友呼吁,不要再让投资者承担这一系列后果,股民“伤不起”。
  在“上市公司—研究所—机构—股民”这条生物链上,研究所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里面潜藏着怎样的“游戏规则”?[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基金公司,分仓
 
    券商研究员每年年底都会有考评,得分越高获得的年终奖也就越高,而打分人正是基金公司的相关人员,因此有的券商研究员为了获得高分数,不惜出具虚假和夸大的报道,“比如A基金公司重仓了一只个股,A基金公司则可以请B券商写报告。”[详细][评论]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的调研实力外,与基金公司“搞好关系”,懂得“为基金公司服务”是其中重要的潜规则。统计显示,2011年60家基金公司总共为93家券商贡献了62.41亿元的佣金收入,分仓佣金收入成为券商研究所主要的收入来源。[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基金公司,分仓
    在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分析师担任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今年以来,多起研报事件与上市公司不无关系,甚至有上市公司干脆公告称研报内容不属实。这让投资者更加纳闷,分析师难道成了虚假信息的贩卖者?
    在谁来评价分析师以及如何评价分析师上,专业机构与普通投资者存在较大分歧。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几家较大券商研究所发现,推荐股票的准确度并不是他们考核研究员的标准,基金公司打分等才是内部考核的关键。[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基金公司,分仓
    基金公司通常并不直接付费购买券商研究报告,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券商向基金公司免费提供;二是通过“置换”的方式,即券商向其提供报告的同时,基金公司在券商处开设席位进行交易,而这会给券商带来两大好处。
    1、为券商研究所带来大量的手续费收入;
    2、产生大量的交易量,提升券商的市场占有率。[详细][评论]

“万八定律” 基金公司与券商之间佣金费率约定俗成

  一直以来,基金公司与券商之间的佣金费率约定俗成地定在万分之八,俗称“机构批发价”。今年上半年,行情不佳令券商分仓收入减少,但基金租用券商席位支付的佣金占股票交易量的比例仍维持在万分之八以上。[详细][评论]

 

为分一杯羹 85%证券公司设立独立研究机构

  目前除申银万国、中金公司等老牌卖方机构外,还有不少券商加入或准备加入卖方研究机构的竞争,期望在基金公司巨大的分仓收入中分得一杯羹。目前全国106家证券公司中约有90家设立了独立研究机构。[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基金公司,分仓
    “资本市场永远都不缺乏故事的题材,就看公司是如何来讲,投资者如何来听。”
    是的,在资本市场上,会讲故事的上市公司层出不穷。而今年,机构分析师的乌龙研报也是层出不穷,是研究员的“无心之举”还是“有意犯错”?为什么券商的研报会屡屡出错呢?其背后隐藏着哪些不被人知道的秘密?研究报告本应是一件比较严谨的事情,可是为什么“乌龙”研报满天飞呢?不靠谱的研究报告让投资者失去准确判断的同时,也让券商们脸面全无。[详细][评论]

[事件]银河证券计算“失误” 攀钢钒钛股价大涨

  银河证券紧急公告,称该公司注册分析师王国平7月9日发表的研报《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中出现数据计算错误,将一个原本该放到分母上的百分比放到了分子上,导致结果相差巨大,但仍不影响最终结论。15日午后,攀钢钒钛放量涨停,而高换手率的背后是,机构“溜号”和游资疯狂扫货。[详细][评论]

 

[事件]国信证券高度评价青岛啤酒 网友戏称“又放卫星”

  7月19日,国信证券分析师黄茂出具了一份关于青岛啤酒的研究报告。题为《青岛啤酒:成本见顶估值见底 销量给力12年发力》的研究报告中,黄茂估算青啤未来的极限市值可达3700亿。这份报告被坊间认为是“又放卫星”。于是乎,关于券商研报“真伪”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详细][评论]

双方激辩
券商研报遭声讨
·研报频频出错 是否可以“用心”些?
    《出师》的作者扬韬在微博中称:看了几份研究报告,叹息。申万的民和股份报告,竟然用了3个月前的模板,日期都错了。怎么都这么不用心呢?[详细][评论]
·股民:研究报告早已成为反向指标
    某网友认为,“在这个市场当中,每天都有几百份的券商报告出来,很多投资者早已把这些报告作为反向指标。”[详细][评论]
·业内人士:“为基金公司服务”已成为券商研究所潜规则
    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的调研实力外,与基金公司“搞好关系”,懂得“为基金公司服务”是其中重要的潜规则。[详细][评论]
·私募人士:存在把我们忽悠进去接盘的情况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虽然为了获取分仓,券商分析师对于机构的服务态度一般都比较良好,但是也有在利益驱使下,“把我们忽悠进去接盘”的情况。[详细][评论]
分析师极力辩护
·研究不是算命先生
    “研报不是大众消费品,是专业机构的观点表达。”申万研究所总经理陈晓升认为,研究不是算命先生,作为专业的研究工作有它特定的服务对象。[详细][评论]
·机构投资才是为研报买单的主人
    机构投资人一时一地的投资未必成功,但在角色上只有他们才为分析师的工作付费,并是拥有评价权的群体。[详细][评论]
·评判卖方分析师好坏标准应划分清楚
    评判卖方分析师好坏的标准应该是:他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是否能见人所未见,是否能给买方的决策带来启发、补充和思考?[详细][评论]
·分析师生存法则很实际 拼时间拼数量成为首要任务
    某券商行业分析师表示,“如果你的报告发布不是前三名,根本就不会有人看。”分析师的生存法则非常实际。这也直接导致不少研究报告追求快速反应。[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基金公司,分仓
    “卖方研究的格局已演变为大所愈大,小所没路的情形。”深圳某大型券商研究所所长感叹道,“卖方研究是做品牌的买卖,在看不到盈利前景的情况下,公司难有大投入。这也导致部分研究所实力迟迟难以上升。”
    在马太效应的竞争格局下,危机感是众多券商研究所所长共同的感受。今年以来,卖方研究所开始了又一轮的跑马圈地,扩大研究及机构销售队伍。[详细]

[扩张原因]国内最大规模申万:扩张是拿下更多分仓收入的前提条件

  “继续扩张研究和销售队伍也是拿下更多分仓收入的前提条件,为此公司还在招收新人。”申万研究所相关人士表示,“我们的危机感依然很重,卖方研究已经进入扩张的快速通道,谁放松了脚步,就会被后来者蚕食。”[详细][评论]

 

[最快挖角]海通证券研究所扩充增幅超60%

  除此以外,原本人员规模约为80人的海通证券研究所目前也已扩充至近140人,增加幅度超过60%。而银河证券、齐鲁证券、长江证券、华泰联合证券等大中型券商在人才挖角力度上也毫不逊色。[详细][评论]

[最多挖角]民生证券成“挖角大户”

  通过梳理证券从业协会网站公布的从业人员执业注册信息发现,自去年以来民生证券研究所成为名副其实的“挖角大户”;而安信证券、国信证券等规模较大的券商研究所则成为主要“被挖”的对象。[详细][评论]

 

[最贵挖角]银河证券500万元年薪招揽明星分析师

  最为典范的就是银河证券,该券商研究所为快速提升实力,开出500万元年薪招揽了数位明星分析师,将挖角的比赛带入了高潮。在这种格局下,小型券商也被裹挟加入了挖角队伍中。[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上市公司
 
    不少券商分析师抱怨,在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当中,上市公司处于绝对的强势,公司出事的时候拒绝研究员调研,而特别热情地邀请研究员去调研的时候,往往又是公司有再融资想法的时候。[详细][评论]       “如果处理不好关系,就会被拒绝采访,没办法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关系好,则有比别人获得更多的一手信息。”多位研究员坦言。这也导致很多分析师在做研报结论时,很少给出卖出评级。[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上市公司
    有关攀钢钒钛和青岛啤酒的研报事件,引起市场一片哗然。深圳一位知名私募基金人士坦言,现在券商研报越来越乱,如此下去,恶性循环会导致券商整个行业受到影响。
    “如果券商给出这种形式的强烈推荐评级,就会带来股价异动,然后上市公司或者券商做个澄清就草然了事,这无论对券商研究行业还是对市场投资者,都不是好事。”私募人士表示。[详细][评论]
   
    刚以低成本完成现金选择权的攀钢钒钛,被一则研究报告“告知”股价还有近15倍的涨幅。7月9日银河证券《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报告将其目标价定为188元,在此刺激下,7月15日攀钢钒钛涨停。[详细][评论]       攀钢钒钛公告称,就近日银河证券研究部发布的题为《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的研究报告中涉及公司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核查。经核查,近期银河证券及其研究员并未对公司进行调研。[详细][评论]       银河证券发布研报修正声明。银河证券方面表示,报告出现数据计算错误,将一个原本该放到分母上的百分比放到了分子上,导致结果相差巨大。修正后的理论上上涨空间为56.12元。[详细][评论]
   
    6月20日至7月20日间,券商共对青岛啤酒出具了4份研报,其中2份评级为“买入”,1份为“推荐”,1份为“审慎推荐”。从研报发布后市场的表现来看,没有出现异常情况,青岛啤酒出现了上涨。[详细][评论]       资料显示,在研报推出后,青岛啤酒7月19日和20日的涨幅分别为1.02%和0.59%。“我们这个报告没有任何问题,这只是对企业长期的一个空间测算,不是说立即达到的。这是企业10年到15年的成长空间。”[详细][评论]       一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表示,青啤目标价上40元是很有可能的,而“7倍的上升空间”也有可能,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时限”是多久,研报中对此却并没有明确的提及。[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上市公司
 
    金融界首席分析师杨海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券商是靠佣金来养活自己的,单一的体制模式,导致了券商的研究报告主要为客户服务。因此,这里面不排除有灰色利益链条在里面。[详细][评论]       著名评论员叶檀曾在央视节目中表示,分析师也有压力,有业内的排名压力,还有利益压力。对于分析师的乌龙研报不断发生一事,叶檀说,“不排除有内幕交易。”[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研究所,股民
    某券商的一家营业部经理表示,在每年的投资策略会上,他都会给重要客户尽早发布年度十大金股,而不出所料的话,当天一些个股的表现还真是不错。
    不过,一提到券商的十大金股,位于江苏路的这家营业部里的投资者都纷纷摇头,“不准的,不准的”。他们对金股已经不再趋之若鹜了。金股成色不足,几乎成了普遍现象。 [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研究所,股民
    对研究所提供综合支持业务如何进行考核,业内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措施。“主要是没有一个像买方机构给予分仓收入那样的评判机制。”上海某大型券商研究所所长表示,业内可以考虑建立起由研究所所服务的业务部门和大客户对其进行打分的机制,但这还需依赖公司未来整合资源。[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研究所,股民
 
    在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分析师担任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自2011年以来,多起研报事件与上市公司不无关系,甚至有上市公司干脆公告称研报的内容不属实。这让投资者更加纳闷,分析师难道成为了虚假信息的贩卖者?[详细][评论]       业内人士表示,分析师的错误报告被曝光后,大不了机构发布澄清公告或者更改数据。“当一个对公司利好的分析报告出炉后,上市公司股价处于高位时,都有机构在出逃,但是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并不知情,因此,“乌龙”研报对投资者伤害很大。[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研究所
 
    这种质疑除了分析师的工作态度、研究能力之外,还包括对其撰写报告目的的质疑。一位规模较大的私募人士曾对相关媒体抱怨,虽然为了获取分仓,券商分析师对机构的服务态度一般都比较良好,但也有利益驱使下,“把我们忽悠进去接盘”的情况。[详细][评论]       A股研究员每个星期一般出2篇更新报告,2篇以上的晨报,一个月最少一篇首发报告或者深度报告,每个季度都要有行业报告,每半年的策略报告,还有路演、调研、参加业绩会等活动,真正坐下来好好看公司和做模型的时间有多少?[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研究所
 
    第一上海证券投行部高级项目经理李兢在其微博中指出,“现在A股的研究员的压力大,每个星期都有量的要求,并且计分,因此研究员发报告其实和刷BOSS一个道理,就是为了积分。研究员考核机制的不合理才是根源!”[详细][评论]       银河证券关于攀钢钒钛的“卫星研报”事件还未落幕,有关青岛啤酒“7倍空间”的研报又引起了争议。面对频频出现的“研报门”事件,业内人士表示,监管不力是导致研报屡屡出现争议的重要原因。网民表示,不少研报让投资者很受伤。[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研究所
 
    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希望证监会的调查能够尽快出来,我们也希望法律能够严惩市场作弊的人。但是无论哪个市场、哪个时代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彻底清除市场污垢。既然我们要参与市场,还需要我们能够睁大眼睛,自我防范。[详细][评论]       “相对于一般的股评"黑嘴",券商"黑嘴"隐蔽性更深,欺骗性更强,危害性也更大。因此,对于券商中的"黑嘴",也应像对待证券咨询机构的"黑嘴"一样进行严厉打击。让股市"黑嘴"付出应有的代价,不仅是维护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利益的需要。[详细][评论]
机构,研报,券商,研究所
 
    独立、诚信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研究所独立运行是一条可行之道,目前国内已有几家研究所不再是隶属券商的一个部门,而是作为独立的子公司运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相关部门的利益输送。[详细][评论]       “这个市场能给予分析师这么高的薪水也说明了需求的旺盛和它存在的价值。”一位业内资深投资经理认为,飞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催生大量分析师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几乎成为快速消耗品,这当中如何把握质量,则是当下的关键。[详细][评论]
和讯微博
CopyRight © 和讯网 北京和讯在线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