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全球央行再度迎来宽松周期 本次有何不同?

2019-06-12 11:06:15 新浪网 
全球央行正以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一些央行已从温和收紧货币政策转为按兵不动。还有一些央行已经降息。
  全球央行正以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一些央行已从温和收紧货币政策转为按兵不动。还有一些央行已经降息。

  考虑到全球经济放缓且通胀率低于许多央行设定的目标,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正在思考下一轮宽松周期会是什么样子。有一点似乎是肯定的:看上去与上一次宽松周期不同。

  10年前,当金融危机升级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央行纷纷大举下调利率,包括2008年的一次联合行动。但如今,亚太和南亚地区一些规模较小经济体的央行似乎引领了潮流。4月份以来,新西兰、印度、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已纷纷降息。

  6月4日,澳大利亚央行下调了政策利率,成为2019年降息的最大发达国家央行。美联储官员也暗示将在未来几个月采取降息行动。

  然而,许多富裕但正在放缓的西方经济体的决策空间却受到低利率、甚至很多时候是负利率的束缚。考虑到进一步压低负利率并无好处,一些西方国家央行可能迅速动用非传统政策工具,通过购买资产刺激经济增长。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教授Arturo Bris说:“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激活经济,但启动的基础非常低。”

  如果全球经济只是出现增长放缓和通胀率在1%-1.5%徘徊的温和减弱局面,则世界各地的决策者很可能利用有限的降息和承诺延长宽松货币政策来加以应对。

  这看起来仍是最可能的情形。美国经济第一季度折合成年率增长超过3%,欧元区经济在德国的带领下增长1.6%,缓解了欧洲经济衰退担忧。

  不过,如果全球增长停滞,同时一些重要经济体陷入衰退,情况可能变得棘手起来。在政策工具已所剩无几的情况下,央行官员们采取行动的能力可能很快触及极限。此外还存在一些可能触发这种结果的不利因素,例如企业债务的积累以及一些富裕国家住房和其他资产价格的上涨,这些价格上涨可能形成泡沫,一旦破裂或将带来破坏性影响。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驻伦敦的首席经济学家Neil Shearing表示,如果只是出现增长降至潜在水平之下的普通周期性下行,那么欧洲和日本以外的大部分央行都拥有足够的传统政策工具来应对。Shearing称,关键问题是,如果出现的是一次巨大冲击,那么央行的货币政策很快就会暴露出局限性。

  在那种情形下,不管全球央行推出什么样的政策组合来应对下一次衰退,可能都不足够。如果投资者担心作为全球经济最强大护卫者的央行都无法扭转局势,那么最终出现的任何下行都有可能恶化。

  不过,金融市场对美联储也将在几个月内放松政策的预期日渐升温。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布拉德(James Bullard)在6月3日表示,可能很快就会有理由降息。自去年12月加息以来,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2.25%-2.5%区间。Shearing预计,美联储今年将进行一次幅度为0.25个百分点的降息,2020将再降息两次。

  Bris说:“我们需要要为糟糕时期的到来做准备。”他还表示,美联储的准备比其他央行充分得多,因为美联储已经上调了利率,使其拥有了必要时放松政策的空间。

  但倘使经济衰退袭来,失业上升,通胀趋零,即使是美联储也可能迅速耗光常规政策的弹药。从2007年到2008年底,美联储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把利率下调了超过5个百分点。2001-2003年,在科技股泡沫破裂后,美联储也曾以类似的幅度降息,尽管当时的经济衰退不像金融危机时期那么严重。相比之下,美联储现在降息的空间连之前的一半都不到,超过了就变成负利率。

  欧洲国家央行的处境最棘手,这一地区绝大部分的政策利率都在零值以下,其中包括欧元区,瑞典,瑞士和丹麦。在这些地方进一步降息对经济帮助不大,还可能进一步削弱商业银行,因为负利率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为它们存放在央行的存款支付利息。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在6月6日的政策会议结束后表示,利率委员会的一些成员在这次会议上讨论了降低利率或重启购债计划的问题。2016年以来,欧洲央行的存款利率一直是-0.4%,而且欧洲央行直到最近才停止了量化宽松计划下的净购债操作,欧洲央行开始这项操作的时间比美联储晚了几年。然而,即使重启购债操作也可能成效不大,更何况这项操作在德国有很大争议。

  经济学家说,假设在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和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期间,欧洲央行能够早一点行动,动作力度更大些,或许现在执行宽松政策的空间会更大一些。

  Shearing说:“正是因为他们当初宽松得不够,如今才陷入宽松政策的陷阱,这很讽刺。”

(责任编辑:王彦娜 HN117)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