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总会填平估值洼地,地产未来成长性好于银行——专访雪球大V股海十三年

2020-08-01 13:55:36 证券市场红周刊 

记者 | 李沐遥

近期,医药股的火热强势和金融、地产等低估值股的相对弱势形成鲜明对照,投资者究竟该如何抉择?

《红周刊(博客,微博)》联合雪球特邀雪球大V股海十三年(陈明阳)作客本期《红刊雪球秀》,股海十三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再去追高科技、医药等高估品种,可能并不是“聪明”的投资策略,与其追高被“割韭菜”,还不如利用市场自身的价值规律,布局低估品种,未来总会填平其价值洼地,看好金融地产未来的投资机会。

价值回归是市场规律

低估品种金融地产价值凸显

《红周刊》:明阳基金发行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么站在当下时点,您的投资方向和策略是否发生了改变?

股海十三年:我认为投资方向和策略是由投资理念决定的,我的投资理念主要遵循五个原则,一是以合理价格买入低估的公司,二是追求成长好公司,三是适度分散,四是投资确定性高的公司,五是利用市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的投资理念就是“用格雷厄姆的价格买入具有成长性的股票”。

如果把投资价值比作笼子,投资标的比作笼中鸟。那么在投资过程中我可能会“腾笼换鸟”,也就是市场不同阶段我可能会选择不同标的。但我的投资理念一直没有变。目前我比较看好的行业是金融、地产、高端白酒、教育、食品等。

《红周刊》:在刚刚过去的7月,A股市场波动较大,您对下半年行情走势怎么看?

股海十三年:股票市场短期走势很难预判,我也不做这方面的预判,我只选择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好公司。因为股票市场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估值高到或者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价值回归,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看到科技、消费、医药行业很多个股上半年涨幅较大,我不否认这些行业的投资价值,但如果考虑两三年的收益,现在才去买入这些板块股票,我认为这可能不是非常聪明的投资决策。很多投资者是因为这些行业个股涨得好,才去投资它们,对于它们是否具备真正的投资价值并不清楚,这类投资者往往就很难在这上面获得超额收益。

《红周刊》:遭受新冠肺炎的各个行业今年一季度业绩并不理想,二季度正逐步修复,据您了解哪些行业的经营修复情况比较好,下半年业绩比较有保障?

股海十三年:环比来看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下半年的业绩都会比上半年要高,同比来看,我比较看好银行、地产和基建等行业的业绩情况。

细致来看,银行业绩通常滞后于经济发展三、四个季度左右,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反映到银行报表上可能需要明年,银行板块今年的业绩我预计有相当一部分银行是能够取得正增长的,但相比去年同比增速会降低。

房地产的业绩也比较特殊,业绩结算往往滞后于销售大概一两年时间,所以今年房地产的业绩其实是一两年前的销售数据决定的,上半年因为发生了新冠疫情,预计下半年房地产会迎来集中交房期,营业收入结算可能会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所以房地产的业绩反而确定性比较高。

建筑材料或者跟基建相关的产业,一方面它们是房地产上游行业,另一方面国家在传统基建方面也投入了较多资金,我认为在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它们的业绩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增长。

互联网龙头企业的业绩也具有确定性,还有一个行业,就是国产奶粉,三四月份的时候,我跑了很多母婴店和超市,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在短短几个月内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对国外疫情的不乐观及因为国外疫情严重,所以对进口品牌产生了不信任感。另一方面是部分进口品牌缺货,国产品牌填补了市场空白。

当然,业绩跟股价不一定是同步的,所以,以上行业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内业绩会很好,但是否有投资价值,还需要看具体标的的价格。

看好住宅及商业地产

龙头房企有望获得更好的表现

《红周刊》: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您看好房地产未来投资机会的理由是什么?

股海十三年: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约60%,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普遍超过80%,中国城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带动房地产需求的不断扩大。当然地产行业已经从成长期过度到成熟期,行业未来增速可能会是个位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房地产公司都会保持低速增长。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投资者往往把行业的增长等同于企业的增长,这是不对的。那些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房企的业绩增速可能会超越行业增速,所以,我认为房地产未来的成长主要是结构性成长,要关注龙头房企。

《红周刊》:房地产的细分品类很多,例如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工业地产以及衍生出来的物业管理等,能否剖析下细分品类的发展情况?

股海十三年:细分来看,我最看好住宅和商业地产的发展前景。2019年我们国内商品房总销售面积是17.2亿平方米,销售额约16万亿元,可以看到市场容量是非常大的。未来只要城镇化率继续提高,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就有发展空间。

对于商业地产,我们国家现在每年可支配的人均收入是逐年增长的,拉动了消费和商业地产的发展,未来还有空间。疫情影响下,住宅地产肯定比商业地产恢复得好一些,但我认为商业地产未来可能会超越住宅地产,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代。

相比之下,旅游地产、工业地产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这些细分子行业经济效益比较差,比如旅游地产,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现金回笼比较慢,获得收益周期长,成长性不高,一般地方有资源扶持的一些旅游地产会发展的比较好,对于旅游、工业地产我并不看好。

物业管理公司近些年在股票市场上获得了比较高的估值,一方面是它们业绩增长具有一定确定性,很多物业公司是房地产开发母公司成立的,随着母公司房地产销售的增长而增长,业绩具有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它们的杠杆率适度,不像房地产开发公司需要举借大量债务,杠杆很高。

但是物业管理公司也存在比较大的局限,一是市场比较分散,很难形成一个全国性的龙头或者寡头,这也是它依赖母公司获得业绩确定性背后的隐痛,某一物业公司很难获得其他房地产商开发的楼盘来扩充业务,而且物业管理费提升比较难,所以营收增长主要靠楼盘量的增加,对于物业管理公司未来发展也是一大隐忧。

《红周刊》您看好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那么如何筛选好公司呢?

股海十三年:管理层能力对房企发展至关重要,管理层是否有进取精神,能否为公司制定具体可行、长期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有没有比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等都是需要考量的,管理层风格差异可能会造成不同企业成长性的不同,例如有一些国有控股的公司的一些管理层不太进取,得过且过,这样的国有控股的房地产公司,我认为它们没有关注的价值。

公司业务层面重点关注布局人口净流入地区业务较多的房地产公司,比如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关注它们拿地能力以及土地储备的情况。

另外,对于比较激进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成长性较好的房地产企业,特别是权益销售额增长较快,尤其是每年都有提升的公司更值得留意;对于比较稳健型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股息率较高、债务比例较低的房地产企业。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房企来说,融资利率低是一个很强大的竞争优势,现有上市的房企当中有一些融资利率很高,超过10%的年利率,这种公司我一般不会投资。同时很多上市公司房企还有表外的债务,这些情况也是投资者应该掌握的。投资者也要了解清楚公司的现金情况,规避可能会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公司。

《红周刊》:香港市场优质地产公司也很多,例如融创、碧桂园,那么您认为房地产投资是在A股投资更好,还是港股

股海十三年:还是看个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A股有一个特点是市场资金比较多的时候,会把个股估值抬到很高的位置,具备牛市红利,牛市的时候可以赚泡沫的钱。另外,我们通过港股通购买内地公司的股票是要交税的,这个成本也需要考虑到投资当中。

《红周刊》:了解到金融方面您主要看好银行股,但大家普遍担心放款增加,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滑,对于银行股的未来前景您怎么看?

股海十三年:银行的问题其实不是大家所担心的资产质量的问题,而是增长速度的问题,所以银行板块这几年的股价和估值都比较低。但银行股估值低到这个程度,是对银行的误读,行业本身具备估值优势,所以当股票市场资金足够多的时候,我认为价值洼地还是会被填平的。当然如果比较房地产来说,房地产股票未来的盈利空间可能会比银行股更高。

价值投资并不是只找低估

兼具未来成长的公司才是好标的

《红周刊》:您比较看好低估的行业,是不是从投资安全性的角度考虑的更多?但很多投资人布局低估行业却不赚钱,对此您怎么看?

股海十三年:是的,我做投资要求股票的估值不能太高,因为估值太高,有可能会遭遇戴维斯双杀,造成亏损,所以我希望建仓买入的公司的估值保持在相对较低或者合理的程度。

对于低估值,很多投资者容易陷入“价值陷阱”,就是买入一个看起来市盈率或者市净率很低的股票,但没有赚到钱。我认为这是进入了价值投资的误区。一是没有分散投资,把所有的资金押注在看起来估值很低的一些个股上,导致了失败。作为投资者,如果希望自己的投资组合既安全又稳定,那么就需要适度分散,这跟投资者能力圈的大小息息相关,如果投资者能力圈很小,只能看懂1-2个行业,就很难做到适度分散。

二是只看到个股静态估值,而没有着眼未来,考虑企业自由现金流贴现。低市盈率、市净率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投资价值,需要深入了解公司未来有没有成长,能不能创造现金流,具有成长性且低估的公司,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

《红周刊》:对于普通投资者,如何预判公司未来是否具有成长性呢?

股海十三年:一家公司静态估值低,未来是否能够保持或者获得适度成长,就需要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一是看公司过去是否保持了一个比较好的经营记录,因为好学生将来继续考出好成绩的概率是比较高的,二是看公司在所处行业当中的地位,是否具备竞争优势,能够打败同行或者不被竞争对手抢占它的市场份额,第三,要看整个行业的增长空间。第四看它的商业模式,To B和To C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以及管理层、公司文化等各个方面,来判断公司未来是否具有成长性。

(本文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非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