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变脸的真实缘由必须一查到底

2021-05-17 18:53:43 证券市场红周刊 

红周刊 特约| 黄湘源

创业板公司富春股份(300299,股吧),2019年亏损后,2020年先是发布了扭亏喜讯,之后不久又重新更正为亏损。给出的解释是“财务人员测算失误”。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后又随即更正,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从预盈变预亏,如果不能说个明白,则没有一个上市公司的投资人该对此漠然处之。

上市公司业绩变脸频现

从盈利到亏损,让投资者对富春环保(002479,股吧)会不会面临退市困境问题刚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两份前后完全不一的报告,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因财务人员测算失误”。但在第一次公布业绩预告的时候,公司也曾说过,已就业绩预告有关事项与会计师事务所做了“预沟通”,双方“不存在分歧”。既然“不存在分歧”,为什么在时隔两个月后又会业绩变脸呢?问题究竟是不是出于财务人员的测算失误,实在不该敷衍了事。

相较于上述案例将业绩变脸简单归咎于财务人员测算失误,商誉减值更像一个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的乾坤袋,不仅可以让再大的业绩变脸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变得无足轻重,还不难堵住市场各方喜欢探根究底的悠悠之口。

溢价并购是造成商誉大幅增加的根本原因,伴随并购而来的商誉增长,虽不无可能更充分地反映建立在上市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基础上的估值和市值的相应增加,从而使业绩得到更快速的增长,但进入并表的并购资产表现一旦不如预期,则不免将导致相应资产减值和业绩变脸,对公司后续发展带来更为严重的不利影响。

个股商誉减值高风险仍存

据统计,2020年A股上市公司商誉为1.18万亿元,商誉占整体市场净资产比例虽然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分板块统计,相对于沪市和深市主板1.41%和5.51%的比例,创业板商誉占净资产8.7%的比例仍处较高水平。个股中,2020年有31家A股公司商誉超过了净资产。其中,ST公司占了很大的比例。

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越高,受商誉减值影响的可能性越大,2020年的商誉减值损失虽然与此前两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总额仍超过1201亿元。其中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21家,超过20亿元的有5家。曾经在自家集团公司的并购扩张中大出风头的海航科技(600751,股吧)以88亿元的商誉减值损失位居A股排行榜之首;紧随其后的*ST数知,其商誉减值损失也高达61亿元。而有的上市公司目前所涉及的商誉减值损失虽然还不是那么显眼,但伴随着其在国内外急速扩张所带来的商誉泡沫性膨胀,未来如果不能更好地正视自身的问题,那么,等待其的也不外乎将会是更大的商誉减值损失。

对业绩变脸一查到底才是硬道理

公允价值、商誉以及计提减值尽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只看到表面上说得通的道理,放任更多隐藏其后见不得人的操作,则谈不上市场化的进步。伴随着因公允价值和商誉导致的业绩造假一再发生,如果依然还是用一些大而化之空洞无物的大道理去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也就难免会面临左右为难的尴尬。在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的条件下,及时发觉和发现业绩变脸的猫腻本不该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但如果不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分析基础上,而是被事先设定的一些定性规则左右,则大数据也难免会有可能被误导而出错。在公允价值以及商誉减值已经进入了会计准则既定格局的情况下,业绩变脸之所以即使有可能被发现一些人为的技术性操作,也不难由此而找得到脱身的理由,与其说是大数据失灵,还不如说是制度设计上的某些模糊或者黑洞所造成的。制度建设一抓就灵,但在某种被刻意设计的语境下则未必尽然。凡事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问题也不能例外。

在对待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问题上,一旦发现有什么问题,一查到底这才是硬道理。不查清问题,绝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这方面,中纪委对发生在IPO中的“一查就撤”现象的跟进做了一个榜样。尽管证监会主要负责人明确表示,带病闯关绝不能“一撤了之”,但不能“一撤了之”的表态必须落实到行动上,而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对IPO带病闯关是这样,对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也是这样。凡事都怕“认真”二字,对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现象只要真正认真地去查起来,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

(本文已刊发于5月15日《红周刊(博客,微博)》,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