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逾期债务逼近300亿,“川房一哥”却再遭重击

2022-02-12 18:48:00 正经社 微信号 


文丨方亮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屋漏偏逢连阴雨。深陷债务违约泥潭的蓝光发展(600466),在债务违约金额逼近300亿大关时,近日又被暂停债务融资18个月。

2月9日晚间,蓝光发展发布公告称,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新增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21.16亿元,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合计298.55亿元。 

同一天,针对蓝光发展多期债务违约,以及在债务融资中存在以自有资金间接认购、相关信息披露不真实等违规行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达自律处分决定书,对蓝光发展予以严重警告,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18个月,责令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改。

这一纸罚单无异于雪上加霜。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窄、造血能力急剧衰落、控股股东近9成股权被冻结等等要素聚集纠缠,让仍在危机中艰难图存的蓝光发展,瞻望前途,倍感迷茫。

01

债务违约步步升级

作为川派房企一哥,蓝光发展2019年实现合约销售1015.4亿元,首次跻身千亿阵营。当年9月,其将总部搬至上海,形成“上海+成都”双总部发展格局;10月,旗下物业公司蓝光嘉宝服务也在香港分拆上市,构筑起“A+H股”双资本平台。

可惜的是,这只是一场踩错鼓点的逆袭。早在2016年下半年以来,“房住不炒”下的调控就开始加码了。到了2018年,王健林大手笔“跳楼价”甩卖资产、万科各种大喊活下去,信号更是越来越明显。

是以,蓝光发展2019年的这种高光,早已失去了大环境的支撑,实质虚弱不堪。短短一年多后就掉头落入债务陷阱,也就不足为奇。

《正经社》房产分析师发现,其债务危机最早始于2020年10月一笔平安债务违约。从公开报道来看,这笔几十亿元的债务延迟还款十几天,招致平安方面不满,随后引发了资本市场一系列连锁反应,使蓝光发展的融资环境急速恶化,再也无法筹措足额资金归还到期债务。

次年5月,首块多米诺骨牌倒下。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当时公开了一条立案信息,申请人为交银国际信托。蓝光发展作为被执行人,开始引起公众关注。

7月,资金链终告断裂。7月1日到期的一笔中期票据“19蓝光MTN001”,发行人未能按照约定筹措足额资金偿付本息,构成实质性违约。蓝光发展成为继泰和集团、华夏幸福(600340)之后,又一家爆雷的千亿房企。

此后,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金额逐月攀升,《正经社》房产分析师梳理获悉:

截至7月12日,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合计45.44亿元;

截至7月28日,累计到期未能偿还债务本息合计105.79亿元;

截至8月2日,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合计159.97亿元,其中21.31亿元已被债权人申请法院执行。

截至9月24日,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合计约215.07亿元;

到2021年年末,这一数字已升至277.39亿元,今年又新增21.16亿,目前逼近300亿大关。

在债务违约泥潭中,蓝光发展越陷越深,迄今仍看不到实质性的脱困动作。

02

债务重组举步维艰

在债务危机一步步发酵升级的过程中,蓝光发展也在极力自救。

《正经社》房产分析师注意到,早在2020年7月,也就是对平安债务延期以前,蓝光发展董事长杨铿就将所持迪康药业100%的股份,卖给湖北汉商集团(600774),交易对价9亿元;接着在次年3月,杨铿又将所持蓝光嘉宝服务65.04%的股份,卖给碧桂园服务,交易总价49.64亿元。

杨铿出售旗下这两笔核心资产,回笼资金约58亿元,引起业内关注。市场传言蓝光发展还在与多方进行股权收购谈判,将引进战略投资、撤出上海运营总部。

针对“卖身”传闻,蓝光发展2021年4月27日举行投资人电话会议,董事长杨铿领众高管出席,集中回应称:公司会考虑在股权层面引入战略投资者,但不会考虑出让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也没有撤离上海运营总部的计划。

有知情人士透露,四川省政府出资设立的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曾与蓝光发展接洽,但杨铿不太愿意放弃公司,双方未达成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还有人猜测万科将是蓝光发展的“白武士”。去年5月,其将无锡和骏房地产有限公司53.17%股权出售给万科,并完成了股权变更;但最终万科辟谣,称没有入股蓝光发展计划。

引战无果,变卖资产又如杯水车薪,创始人杨铿只好在6月4日辞去董事长职务,黯然退居幕后;次子杨武正接任董事长,7月5日在总裁迟峰辞职后又接任总裁一职。

杨武正持有美国雷塞尔大学金融本科学历和英国华威大学金融硕士学历,2020年5月出任蓝光发展董事,在债务爆雷之际临危受命,集董事长、总裁于一身,挑起了化解债务危机的重任。

然而,杨武正牵头成立债务应急管理专项工作组后,中长期债务化解方案迟迟不见踪影。12月19日晚,蓝光发展发布公告称,仍在加快制定中长期综合风险化解方案,目前相关债务重组方案尚在拟订中,尚无实质性进展。

03

造血能力急剧衰退

债务危机不仅让高管层焦头烂额,也拖累业务大幅下挫。

2022年1月28日,蓝光发展披露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年度,上市公司净利润亏损120.37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12.73亿元,与2020年盈利超过33亿元形成鲜明对照。

对于亏损原因,蓝光发展归结于经营亏损、减值计提以及资产处置三方面,其中:

经营亏损约43.94亿元。原因是债务逾期影响到项目施工进度,原计划本期交付并纳入结算的房地产项目未能如期完成,致使业务收入较2020年减少约188.42亿元,同比降幅达47.37%。

减值计提方面,由于房地产销售困难,蓝光发展选择降价销售,导致房地产存量项目跌价压力加大,为此,计提了约69.09亿元的减值损失。

资产处置方面,由于对下属物业管理公司及部分地产项目的处置,累计产生非经常性损益约-7.33亿元。

针对这份业绩预告,上交所当天向蓝光发展下发《问询函》,要求其结合房地产业务的项目结转等经营情况,详细说明大幅亏损的具体原因及合理性,并补充列示存货中各项目计提减值准备的具体金额。

由此可见,债务危机已渗透到其运营的方方面面。而追根溯源,祸根就植基于2016年-2020年那一轮高周转急速扩张中。

蓝光发展原本是一家深耕四川的地方性房企,2015年借壳迪康药业上市,开始“东进南下”,进行全国化扩张。接下来的2016-2020五年间,其合约销售从301亿元猛增至1035.36亿元;同期,负债总额从593.55亿元扩张到2118.68亿元,其中有息负债从217亿元增至729.85亿元。

债务高压下,资金链不堪重负,终于在2021年直线坠落,从急速扩张掉入违约陷阱,风光不再。在14亿股权被一元钱买走、只为解决近92亿债务之类大甩卖之余,截至2022年1月24日,控股股东蓝光集团持有蓝光发展的14.94亿股股份,被冻结数为13.34亿股,占持股比高达89.32%,占蓝光发展总股本比高达43.96%。

从危机最新发展态势来看,迄今尚无脱困良方。如果债务重组仍然迟迟没有进展,或许只能步华夏幸福之后尘,寻求地方政府介入,进行破产重整。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债务违约爆雷以来,蓝光发展不但五年全国化扩张成果功亏一篑,创始人杨铿的半生心血也很有可能毁于一旦。个中得失,发人深省。【《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经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