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任重道远 企业应加大新能源投资应对供应挑战

2022-04-22 01:50:29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气候问题日益严峻之际,全球实现碳中和面临哪些挑战?各国能采取哪些措施来推进碳中和目标?如何平衡好减碳和能源安全之间的关系?

过去一年,随着全球能源价格飙升和欧洲能源危机来势汹汹,全球碳中和进程面临挑战。

在气候问题日益严峻之际,全球实现碳中和面临哪些挑战?各国能采取哪些措施来推进碳中和目标?如何平衡好减碳和能源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多位国内外专家就碳中和议题进行了探讨。

联合国前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表示,气候危机正急剧恶化,人类的生命正面临威胁,这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议题。博鳌亚洲论坛一直努力让人们注意气候危机,并督促人们采取气候行动。他还表示,巴黎气候协定仅仅是个开始,必须由各国政府和气候伙伴关系共同采取行动,尊重并履行承诺,扩大绿色行动。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各个国家对达成碳中和时间的承诺不一,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2050年,发展中国家情况差异比较大,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目标是2050年,但是更多的发展中大国承诺的是2060年,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印度则是2070年。

实现碳中和任重道远

总体而言,全球要想实现碳中和可谓任重道远。马骏认为,制定碳中和时间表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路线图具体指示今后要做什么,第三步还要有具体的执行力来落实路线图。

马骏对记者表示,在碳中和路线图方面,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当中是领先的,国家层面有1+N的规划,能源、交通、建筑、制造业等很多行业框架性的路线图已经比较明晰,这些路线图为金融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引。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强调,在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上应有最优激励机制,引导合理投资,把握好节奏,按照既定时间表实现碳中和目标。实现碳中和最优激励机制在于国家制定的任务目标能否合理分解到每个地方、部门、行业。各地方、行业可以自行制定一些任务来契合国家目标,也可以设置一些机制来分解任务。

按行业来说,碳排放主要在几个行业比较多,例如能源领域和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生产领域,分解任务也是有合理性的,周小川表示。

除了路线图之外,还要关注落实情况。马骏向记者分析称,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来落实碳中和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来配置资源?创造什么样的金融产品来推动低碳转型?这些具体、可执行的细节非常关键。现在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有所行动,例如宝武集团计划2023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成为行业示范。预计未来更多企业将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包括一些金融机构。

过于激进的措施并不可取。周小川强调,双碳目标的达成是一个中长期问题,需要避免运动式减碳,企业和产业目前正寻找最优的减碳解决方案,大家也都在等待“1+N”碳价政策体系逐渐明朗。

碳定价是减碳好办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表明,为了实现在本世纪中叶控制气温上升1.5℃-2℃的目标,到2030年之前全世界应该实现25%-50%的减碳任务,否则全球气温会加速上升,到下一个十年会面临更加艰巨的减碳任务。

IMF副总裁李波认为,要实现既定的减碳目标,最好的办法是碳定价。碳定价有不同的办法,碳交易是其中一种办法,另外一种是碳税,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

不过,各国单方面大幅度提高碳价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担心会影响到自身产业竞争力以及其他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李波建议,可以考虑在少数主要排放国之间达成国际碳价的下限协议,这个下限取决于各国发展水平、各国的支持力度以及实施减碳政策的空间。

在周小川看来,由于发展、起步时间有先后,国与国之间边际减碳的成本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导致了不同市场碳价不一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最主要是找到一个最优路径,并在每个时点都有最优激励机制,应在企业为减碳而投资、贷款时给予积极预期,推动市场尽快向前发展,做好功能优化。

周小川还强调,中国已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碳市场,接下来需要优化碳市场激励机制,优化的方向应该是从现货走向远期市场,激励机制在中长期的目标主要是引导投资,通过引导资金投入找到新技术、设备、工艺。这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达到大家期望的功效。

在实现碳中和的征途中,构建零碳金融体系也至关重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认为,在今天碳中和的大潮下,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碳中和就是要构建零碳金融体系,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中国构建新的中国模式金融体系的机遇和抓手。“在碳中和框架下,我们需要面向未来,转变思维方式,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构建零碳金融体系,迎接未来发展。”

能源安全问题不可忽视

需要注意的是,在碳中和浪潮席卷全球之际,能源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

4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应对外部挑战,抓住重点,强化能源保供,未雨绸缪推进条件成熟、发展需要的能源项目建设。一要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优化煤炭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政策,落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充分释放先进产能。通过核增产能、新投产等,今年新增产能3亿吨。二要推动煤电机组改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全年改造规模超2.2亿千瓦。三要在严监管、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对经全面评估审查、已纳入国家规划的三个核电新建机组项目予以核准。

马骏对记者表示,去年欧洲出现了能源荒,中国短暂出现了电荒,今年俄乌冲突进一步导致能源价格飙升。能源安全让很多国家反思过去推动碳中和、去化石能源的进程需要合理化。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变化。

但更多的国家和有中长期眼光的企业还是在考虑更大规模地向新能源投资。马骏向记者分析称,除了碳中和本身的大趋势,这背后其实也考虑到了地缘政治导致的能源安全等问题。俄乌冲突导致了能源安全风险,也让人们看到,未来想进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不一定能进口得了,可能会面临进口通道封锁、支付渠道封锁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能源供给就需要更大力度投资自己可控的可再生能源,光伏、风能等都在各国自己的土地上,不会受制于人。

对于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介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能源发展路径,主要是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新旧能源此消彼长逐步使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零碳目标。

不可不提的是,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利用方面的技术突破,未来太阳能(000591)、风能、绿氢、生物燃料、节能建筑技术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将至关重要。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推动提高太阳能的占比、构建未来全新的零碳能源体系,需要持续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太阳能转换效率,进而降低成本;大力发展储能系统,构建一个稳定的能源使用系统;大力发展特高压和传输技术能力。

展望未来,高纪凡预计,2050年有50%的电力能源来自太阳能,在未来能源使用占比中,太阳能相比风能、水能将更加丰富。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