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中报风云|半导体各环节“一超多强”格局确立 国产替代仍在路上

2022-09-05 07:32:37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蔡俊

编辑 吴悦

不平凡的2022年上半年,半导体产业风云变幻。

今年7月至8月,中纪委宣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多位高管被调查,涉案人数近10人。同期,美国推出芯片法案,旨在通过巨额补贴和遏制竞争的条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本土。

由于半导体产业链条长,因此涉及众多上市公司,涵盖了芯片设计、设备制造、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各个板块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即一家国产龙头的工艺和市场份额远超国内同行。不过,当国产龙头与全球头部企业比较时,大部分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

这里面,诞生了不少市值超过千亿的上市公司。截至8月31日,设备制造的北方华创(002371)(002371.SZ)、晶圆代工的中芯国际(688981.SH)、传感器领域的韦尔股份(603501)(603501.SH)等市值分别为1487.14亿元、3177.42亿元、1110.02亿元。

从A股相关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来看,受益于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半导体产业链各环节的重要公司大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之路仍然很长。

必争的晶圆代工

一片薄薄的晶圆,成了全球大国的必争之地。

今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开启亚洲之行。首访之站韩国,其刚下飞机就直奔三星晶圆厂。据《环球时报》报道,拜登在参观时表示,芯片只有几纳米厚,但却是推动全球下一轮技术发展的关键。

实际上,芯片制造如同盖楼房。晶圆如同地基,被生产后将经历光刻、刻蚀、计量、离子注入等流程制成芯片,最终进行封装。

到目前为止,全球晶圆代工厂前十大企业分为四个梯队。台积电独占鳌头,三星位列其后,联电、格罗方德、中芯国际组成第三梯队,其余组成第四梯队。

梯队的判定,以市场份额为标准。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在研报中指出,今年一季度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台积电、三星的市占率分别为53.6%、16.3%,联电、格罗方德、中芯国际各自为6.9%、5.9%、5.6%。

工艺方面,2021年台积电以5纳米制程半导体芯片领先市场。今年上半年,三星宣布投产3纳米同类产品,台积电随后也表示下半年将试产3纳米,并着手布局2纳米产能。不过,三星未公开3纳米产品的良品率,因此饱受外界猜测。

无论如何,晶圆代工已演变成市场与技术之争。今年上半年,中芯国际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45.92亿元、62.52亿元,各自同比上涨52.8%、19.3%。技术上,公司已实现14纳米的量产,良品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报告期内的研发费用22.94亿元,同比上涨18.4%。

除了工艺竞争,晶圆代工的暗流还在涌动。今年8月,拜登签署芯片法案。该法案对芯片产业实施巨额补贴,但又设置门槛,即接受补贴的企业十年内不能在华扩产制程半导体芯片。《环球时报》评论,美国一系列的举措,或扭曲全球半导体供应链。

设备国产化率约10%

作为晶圆制造的上游,半导体设备的产品范围广,但行业集中度高。其中,北方华创是当仁不让的国产龙头。

今年上半年,北方华创实现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4.43亿元、7.54亿元,各自同比上涨50.87%、143.16%。按行业分类,电子工艺装备、电子元器件分别贡献收入41亿元、13.34亿元,各自同比上涨45.07%、72.53%。业绩上涨的原因,公司表示主要是下游的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计算、光伏装机等需求快速增长。

东方证券(600958)在在研报中认为,半导体设备的业绩上涨,国产替代趋势是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报告,半导体设备的种类繁多,包括去胶、清洗刻蚀、薄膜沉积等设备,且行业集中度较高,美国、日本、荷兰等前五大企业的市占率超60%,国产率仅为10%左右。

这里面,北方华创是国内最全的供应商,半导体设备产品的覆盖率为30%,主要产品涵盖刻蚀机、PVD、CVD、立式炉、清洗机等;紧随其后的中微公司(688012)(688012.SH)覆盖率达到23%,产品线覆盖等离子体刻蚀设备、MOCVD设备、VOC设备。

工艺方面,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已做到国内领先水准,已完成12寸集成电路制造设备90-28纳米等多个关键制程的攻关工作,14纳米制程设备也已交付至客户端进行工艺验证。至于14纳米以下的工艺步骤繁杂, Lam Research和KLA是目前全球为数不多可生产的厂家。

今年上半年,北方华创的研发费用为8.21亿元,同比上涨30.94%。同期中微公司的研发费用为3.03亿元,同比上涨80.54%。东方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国产设备的业绩增速,将取决于产品线的拓展、市场规模的扩张,以及国产化率的提升等。

韦尔股份业绩受消费电子冲击

按产品分类,半导体领域包含众多产品,较为关键的有传感器、存储器等。在传感器领域,韦尔股份是当仁不让的国产龙头。公司的业务由图像传感器、触控显示、模拟等三大解决方案构成。

今年上半年,韦尔股份营业收入110.72亿元,同比下降11.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9亿元,同比上涨1.14%。其中,半导体设计业务实现收入91.06亿元,同比下降13.68%,占同期收入的82.55%。再对应产品的下游场景,智能手机、汽车电子、安防监控等分别占同期收入的44%、22%、17%。

相关收入下降的原因,韦尔股份在半年报里表示,下游的消费电子领域受到较强冲击,并引用CINNO Research数据,指出报告期内我国智能手机的销量同比下降16.96%。不过,公司也指出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速加快,报告期内累计出口的数量同比超130%。

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和汽车将构成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所以该两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和国产市占率至关重要。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我国生产的消费电子产品占全球总产量70%以上,电动车销量占全球销量50%以上。该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手机图像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为161.4亿美元(约1105亿元),我国车载摄像头的规模将超200亿元,两个领域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140%。

中航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韦尔股份的图像传感器业务在全球智能手机、国内汽车电子的市占率分别为12.9%、21.9%。其中,公司在手机领域的全球占有率仅次于索尼的39.1%、三星的24.9%;汽车电子方面,公司为行业第二,但与龙头美国安森美超60%的份额有较大差距。

因此,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韦尔股份继续加强研发和推出产品。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为11.56亿元,同比上涨14.86%。

存储器转向NAND Flash和DRAM

与韦尔股份类似,兆易创新(603986)是国产存储器的A股龙头。截至8月31日,兆易创新(603986.SH)的市值为774.06亿元。

资料显示,兆易创新的主要业务为存储器、微控制器和传感器的研发销售。具体到核心产品,存储器包括NOR Flash、NAND Flash、DRAM,微控制器为MCU。

今年上半年,兆易创新的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7.8亿元、15.27亿元,同比上涨31.32%、94.34%。按商品分类,同期存储芯片、微控制器和传感器营收分别为27.9亿元、17.46亿元、2.14亿元。

兆易创新营业收入同比增加约11.4亿元。其中,微控制器业务MCU增加约9.49亿元,工业场景应用和海外市场实现较大提升;存储芯片增加约1.96亿元,汽车是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

这里面,MCU的增长尤为明显。咨询公司Omdia预测,2022年该领域的全球规模将同比增长5.3%至230亿美元。目前,瑞萨、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前四大外资企业的市占率超60%;而兆易创新已量产37大产品系列,市占率位列全球第八,为国产龙头。

存储芯片方面,全球市场的集中度较高。2021年,兆易创新的NOR Flash市占率23.2%,仅次于来自中国台湾的华邦电子和旺宏电子。不过,平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由于NOR Flash的市场规模较小,海外龙头已纷纷缩减相关业务,将产能优先分配给NAND Flash和DRAM。

该两个领域,兆易创新与全球龙头还有不小差距。以NAND Flash为例,三星、铠侠、西部数据、美光、SK海力士、英特尔等美日韩企业合计的市占率超90%。兆易创新通过差异化产品切入,在巨头间抢占份额。

与之类似,DRAM产品目前也被境外企业高度垄断。三星、美光、SK海力士等美韩企业占据全球90%以上的份额。国产同类中,长鑫存储和长江存储的研发能力较为拔尖,前者是全球第四家可量产20纳米以下DRAM的厂商。2019年,兆易创新通过参股长鑫存储切入该领域,双方进行紧密合作,涵盖采购原材料、IP授权等。

今年上半年,兆易创新的研发费用为4.98亿元,同比上涨35.4%。按领域分类,中颖电子(300327)(300327.SZ)在MCU领域紧随其后;存储芯片的追赶者为东芯股份(688110.SH)等。同期,中颖电子、东芯股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52亿元、0.55亿元,截至8月31日,对应市值各自为136.1亿元、144.04亿元。

长电科技技术不输全球龙头

半导体产业链的最末端是封测。该领域涉及的上市公司,包括长电科技(600584)(600584.SH)、通富微电(002156)(002156.SZ)、华天科技(002185)(002185.SZ)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大陆在半导体其他产业链上处于追赶者的角色,但封测业务方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占率位居全球前列。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统计,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的全球市占率分别超14%、7%、5%,分列全球第三、第六、第七。因此,长电科技是当仁不让的国产龙头,全球份额能超过该企业的,仅有中国台湾的日月光、美国的Amkor,两家企业的市占率约20%左右。截至8月31日,长电科技的市值为441.15亿元。

今年上半年,长电科技的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55.94亿元、15.44亿元,各自同比上涨12.85%、16.74%。对于业绩表现,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国际订单保持稳步增长,但国内消费电子类客户出现订单不足的情况。同期,公司在中国大陆、其他国家或地区分别实现销售额48.41亿元、106.75亿元

资料显示,长电科技在中国、韩国及新加坡拥有两大研发中心和六大集成电路成品生产基地。东方证券在研报中认为,长电科技的先进技术覆盖面,如倒装、扇出、凸块技术等已不输全球龙头日月光集团。

与之相比,通富微电和华天科技与长电科技的技术差距,主要在PoP(堆叠封装)的细分业务。今年上半年,通富微电和华天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5.67亿元、62.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各自为3.65亿元、5.14亿元;截至8月31日,对应市值各自为246.9亿元、307.63亿元。(思维财经出品)■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