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观察 |“中签”现场检查后紧急“撤回”科创板申请,辉芒微“转战”创业板:去年净利润大降三成、核心产品产销率降至八成

2023-06-21 14:51:07 和讯网  俞言

  去年初“中签”现场检查后、快速撤回科创板IPO申请的辉芒微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辉芒微),今年转向创业板“再战”IPO。不过,“临阵落跑”备受外界质疑的旧问题仍为外界所津津乐道之余,辉芒微今年提交的IPO申请,其存在的诸多新“问题”亦有待进一步解决,包括去年度净利润大幅下滑、核心产品的产销率快速下滑、核心产品毛利率低于同行均值且远低于行业龙头等。

  去年“紧急”撤回科创板申请

  今年再战IPO、转向创业板

  有意避开成为“检查对象”?

  熟知首发企业现场检查的业内人士,对于辉芒微去年初被抽中现场检查后“紧急”终止科创板IPO申请一事,自然记忆犹新。

  去年1月7日,证监会发布《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签情况(2022年1月7日)》,显示,辉芒微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首发企业被抽中,证监会将对该些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进行检查。

 

  而就在被公布“中签”现场检查后不久,1月24日,上交所公告终止辉芒微发行上市审核。原因显示:2022年01月24日,因发行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或者保荐人撤销保荐,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本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对于辉芒微这一举动,外界一度质疑其是否经受不住现场检查的考验。

  根据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实施现场检查时,检查组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以下检查方式:(一)查看检查对象的生产、经营、管理场所及其他相关场所,获取有关工商等资料;(二)获取有关资金流水,生产、销售、仓储记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文件资料;(三)就主要业务循环和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穿行测试;(四)问询检查对象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销售、采购、生产、仓储、财务等相关人员;(五)走访检查对象重要客户及供应商等有关单位和人员,核实相关信息;(六)核查中介机构工作底稿,询问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取证等;(七)检查组认为必要的其他方式。

  对于现场检查这一“监管”举措,证监会曾表示,对首发申请企业开展常态化现场检查,是强化IPO全链条监管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引导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

  根据证监会《关于2022年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有关情况的通报》,28家被检查企业,均存在一定问题。其中1家涉嫌违法违规,9家企业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问题、其余18家企业主要涉及一般性问题。并且,5家保荐机构执业质量存在重大缺陷。

  如今,一度“避开”现场检查的辉芒微,时隔一年多后,转向创业板再战IPO。

  需要留意的是,在终止科创板后不久,即当年2月,辉芒微的财务总监彭娟离职,继而在当年度10月份,聘请了李勇刚作为新任的财务总监。

 

  与此同时,此次辉芒微IPO申请,似乎也成功“错开”了现场检查规定中提及的“检查对象”。根据现场检查第八条规定,“在撤回申请后十二个月内再次申请境内首发上市的,应当列为检查对象” 。

 

  如此巧合的时间,是真巧合还是故意而为之?具体或只有辉芒微自个清楚了。

  尽管如此,难道,辉芒微真的能“逃避”现场检查吗?要知道的是,在2022年度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中,创业板的企业占比排列第二高。

  多个新“风险点”待解

  业绩下滑、去年盈利大降三成

  核心产品产销率快速下滑

  在辉芒微启动新一轮IPO申请的背后,其多个新的风险点亦逐渐暴露出来,包括业绩下滑、核心产品产销率下滑、核心产品毛利率低于可比同行公司均值,并远低于行业龙头企业等。

  其一,报告期内,辉芒微业绩波动明显,去年净利润同比大降三成。

  根据辉芒微今年5月25日版招股书,报告期各期间内,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30,836.63 万元(约3.08亿元)、54,040.20 万元(约5.40亿元)和47,608.80 万元(约4.7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5,173.89 万元(约0.52亿元)、16,559.58 万元(约1.66亿元)和 11,192.68 万元(约1.12亿元)。其中,去年度,辉芒微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分别下滑11.85%、32.53%。

  辉芒微表示,2022 年度,受行业周期性波动、“缺芯”态势缓解、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影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有所下降。倘若未来下游需求持续放缓,或者公司未能及时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公司未能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问题,公司经营业绩可能存在继续下滑的风险。

  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预测,今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预估将达5151亿美元,下降10.3%。

  其二,报告期内,核心产品MCU(微控制器)的产销率快速下滑。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MCU的营收占比分别为60.95%、72.26%、76.93%,营收占比不断走高,平均贡献七成营收。不过,报告期内,MCU的产销率却是快速下滑,即2020年至2022年,MCU的产销率分别为101.62%、94.68%、86.77%。

 

  针对2022年MCU的销量下滑,辉芒微表示,受终端需求周期性波动等因素影响,叠加 2021 年“缺芯”造成的芯片市场高基数,公司 MCU 销售数量同比有所下降。

  其三,核心产品MCU的毛利率低于同行可比均值,并且远低于行业龙头。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MCU的毛利率分别为39.13%、54.56%、48.58%,明显低于同行可比公司的均值,即42.95%、60.90%、50.51%。并且,远落后于行业龙头兆易创新(603986)的47.61%、66.36%、64.85%。

 

  对此明显的毛利率差距,辉芒微解释称,公司MCU产品通过主打性价比策略,持续为客户提供同等性能、更优价格的产品,以拓展更多客户资源。

  除此之外,相比同行,报告期内,辉芒微的研发费用率也是明显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均值的。

 

  再战IPO,辉芒微是否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监管的“考试”?另外,面对业绩下滑、核心产品毛利率下滑且明显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均值等诸多新的风险点,辉芒微又将如何一一破解?后续辉芒微会否再次被抽中现场检查?

  6月18日,深交所向辉芒微发出了第一轮审核问询。“首场问询考试”,辉芒微将如何作答?值得市场关注。

  (图片来源:证监会、上交所等)

(责任编辑:黄金海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