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续激发企业生命力,是企业家始终面临的一道思考题。在烟台,也诞生出了一些独特经验。
新材料企业泰和新材(002254),从30多年前的年产300吨的氨纶小厂,发展到如今业务横跨特种纤维、精细化工、复合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的行业头部公司。作为国企,泰和新材也与万华化学(600309)一样,将体制机制的灵活度视为创新的前提。在泰和新材董事长宋西全看来,公司的一步步成长,既离不开技术上的持续创新突破,更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改革。
“一个企业要长期发展,前期是靠好的产品,中期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而长期则需要形成好的机制。”宋西全向记者表示,泰和新材把建立一个尊重市场规律、人性规律以及科学规律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作为企业的“一号工程”。
宋西全指出,一直以来,泰和新材不断探索优化企业体制机制,近年来公司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如职业经理人制度、超额利润分享制度,搭建了企业员工的投资平台,进行了股权激励,以及子公司分拆上市等资本运作。
2022年12月,在宋西全的推动下,泰和新材在全国率先实现由“市管企业”向“市直企业”的管理体制转变,一字之差,管理效能却大不一样。
以泰和新材的项目跟投机制为例,宋西全介绍,“我们要求新设立的公司,主要负责人必须投资,公司投了个人也得投,跟投制度对决策层和骨干员工形成压力,鞭策他们在决策时更谨慎,运营时更负责任。”目前,泰和新材已建立起事业合伙人机制和均衡的价值分配体系,将个人收入与公司事业业绩紧密捆绑。不仅员工薪酬能增能减,还充分调动起员工参与企业业务建设的积极性,塑造起共创、共担、共享的发展价值观。
宋西全表示:“这几年,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做这些事情,我们愿做国有企业改革的‘试验田’,希望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能够把企业的发展动能真正激发出来,让我们的员工有意愿为企业去奋斗。”
基于公司在氨纶、芳纶产业的多年深耕,近年来泰和新材将业务板块延伸扩展至四大事业群、六大赛道,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穿戴、绿色印染、生物基材料、信息通信、绿色化工。
专访中,宋西全也向记者谈到他对于产业发展布局的思考。“近几年,随着材料下游应用领域的扩展,市场和客户对我们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从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发展得不充分,或是存在明显痛点的领域,需要我们材料企业亲自下场,这是一个思考逻辑。另一个是如何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技术平台优势,将我们的一系列材料创新技术,来帮助一些产业变得更有科技含量、更绿色、更柔性,为一些传统行业塑造新质生产力。”
宋西全着重讲解了泰和新材进入纺织行业的案例。“纺织行业作为非常典型的传统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高污染。但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将印染行业改造成绿色制造,并且通过柔性化智能制造使其升级,这个传统行业也可以成为新质生产力。”
宋西全展望,未来泰和新材的目标是将企业每个事业群实现一体化生产,围绕每一个赛道都能实现立体生长,推动泰和新材从小而美向大而强转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