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科创板的改革中,推行了一系列市场化措施。新股发行上市审核,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启用机构投资者询价机制,同时创新交易机制。这使得,新股上市后市场能够更快地形成价值回归,价格发现功能更高效。但同时,科创板企业基本面情况复杂、投资风险大、投资能力要求高等特点也更加凸显。 ]
股价表现分化加剧、新股上市后整体涨幅回落,整个市场似乎都在等待着首例科创板破发的到来。
就在11月6日,上市仅6个交易日的昊海生科开盘报在88.53元/股,跌破发行价(89.23元/股)。而上市仅两个交易日的久日新材开盘后不久便下探至66.01元/股,跌破发行价(66.68元/股)。科创板破发就此产生。但破发在A股并不是新鲜事物。在2009年至2012年实行市场化发行后,就出现过新股“破发潮”,更有多只新股因有效询价不足而发行失败。
中信建投资本市场部行政负责人陈友新认为,新股上市后有涨有跌,才能真正结束“博傻”式打新,促进投资者真正关注公司价值本身。更进一步来说,也能更好推动各项市场化改革措施的真正落地,保障注册制改革的效果。
更多市场人士还指出,破发之后,更重要的是市场信心与监管定力。
闭眼打新很危险
11月6日,科创板2只新股盘中跌破发行价,引发市场极大关注。在当天盘中出现破发时,陈友新如此回应道。
对于此次科创板出现破发,市场其实已有预期。申万宏源(000166,股吧)研究所新股策略首席分析师林瑾一直监测着新股定价和上市表现。她表示,从二级市场近期整体表现来看,当前市场博弈的热度逐渐降温,游资炒作趋于谨慎,题材概念股行情持续性较差。而新股与次新股一般都是高风险偏高资金配置的标的,在现有的环境下,新股走势难免也会受到冲击。
除此之外,林瑾还表示,10月以来科创板新股发审节奏进一步提速,市场也普遍预期未来两月新股发行保持高效。伴随新股稀缺性的下降,新股上市溢价水平理论上也会受到制约。而从当天破发的2只新股来看,发行的绝对价格相对偏高。根据她的监测和统计,科创板新股首月表现中,高价股往往因不受游资青睐而涨幅偏低。
事实上,这并非A股市场第一次经历“破发”。
2011年度,A股整体呈震荡下行态势,上证综指从年初的2825点下降到年末的2199点。但IPO市场依然火爆,全年共发行新股276家,发行数量仅次于2010年度。然而由于市场整体低迷,一轮又一轮的新股“破发”潮几乎贯穿全年,新股发行市盈率较2010年度显著下降。在破发潮冲击下,部分新股发行市盈率逐渐下降到了30倍以下。
而进一步让市场对发行定价提高关注的,是A股历史上的首次发行失败案例的产生。
2011年6月7日,由于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20家,八菱科技(002592,股吧)发行中止。这也是A股史上首只“中止发行”的新股。此后,发行定价进一步回落。6月发行的十多只新股中,发行市盈率大幅低于5月,破发情况减少。更趋理性的市场氛围下,自2011年6月29日至9月8日,连续53只新股上市首日均未破发。但随后,IPO在2013年被叫停。再恢复时,就启用了23倍市盈率的新股发行规定。
“前一次出现新股破发时,当时很多市场观点认为是新股发行的‘三高’和‘超募’,导致了新股破发甚至行情低迷。这其实是本末倒置。是行情影响了新股的表现,阶段性地出现了破发。但很遗憾,上一次市场化定价最终还是止步了。”有市场人士直言道。
在诸多市场人士看来,伴随23倍市盈率限制规则而形成的一二级价差,是随后出现新股炒作的根本原因。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分析称,在23倍市盈率的新规则下,新股定价远低于二级市场价格,这留给投资者巨大的博弈空间和差价收益。“这肯定会导致投资者盲目打新、疯狂炒新。过度投机的氛围下,新股上市后必然拉出N个涨停,这个纪录甚至一度飙到30多个涨停板。人为管制新股定价,这是制度的扭曲。”
在陈友新看来,新股破发出现的最大意义,就是让市场真正意识到要为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
信心定力是关键
“我们不能只在上涨的时候推行市场化;在下跌的时候,更要坚持市场化。各方要保护的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保证股价只涨不跌、投资只赚不赔。”陈友新直言,正确理性认识破发、对市场化改革抱有信心很关键。
此次科创板的改革中,推行了一系列市场化措施。新股发行上市审核,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启用机构投资者询价机制,同时创新交易机制。这使得新股上市后市场能够更快地形成价值回归,价格发现功能更高效。但同时,科创板企业基本面情况复杂、投资风险大、投资能力要求高等特点也更加凸显。
董登新分析道,科创板运行初期,由于股票供给少,市场对板块预期太高,出现短期股价高估的情况,这是非常正常的。拐点就会出现在破发之时,市场热情就会冷静很多,新股的定价会回归理性。但市场化定价的过程,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定价下行之后,一二级市场的价差又会出现,投资者重回博弈场,新股的定价又会再次走高。
“短期内,肯定会出现一些放弃申购的情况。我最担忧的就是此时市场情绪会被放大,最终导致监管出手干预。在一段时间内,新股定价还会因为供给、市场情绪等呈现‘跷跷板’效应。但市场化机制就是在这种‘触发-显效’的自我循环中发挥约束作用,这也正是改革需要的效果。”董登新强调。
林瑾也表示,从近期询价情况看,或已有部分机构主动放弃网下询价,比如,参与联瑞新材报价的配售对象数量高达4710家,为今年以来的峰值,但仅隔一日,参与三达膜报价的配售对象数量便回落了101家。
她还预计,未来机构报价可能更趋谨慎,由单纯追求“入围”演变成逐渐融入“价值”理念,会更多关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估值的合理性、预留的上市空间等。同时,新股发行询价的市场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参与询价的投资者数量可能因股而异,进一步分化。更长期来看,伴随供给的不断增加,二级市场对科创板新股也将更加“挑剔”,比价效应会更加突出,价值投资由此逐步成为科创板主流逻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