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该如何理解特斯拉的估值重塑?

2020-02-18 11:16:19 新浪网 
该如何理解特斯拉的估值重塑?

  汽车界苹果,还是电商里的亚马逊?

  来源:富途资讯本文精编自西南证券(600369,股吧)《特斯拉股价及估值复盘分析(一)》

  摘要:整理特斯拉的发展历程、盈利能力、股价表现以及华尔街分析师评级,其目前正处在第三次估值重塑期,国产Model 3投产带动成本下降、model Y的推动以及初见端倪的自动驾驶业务有望带动公司估值再台阶。

  特斯拉从2010年6月上市至今,历时9 年半时间,在成熟的美股市场,其最近两个月的涨幅已经是惊人的程度。

  回顾特斯拉发展历程、盈利能力、股价表现以及华尔街分析师评级,其一共经历三次估值重塑。

该如何理解特斯拉的估值重塑?

  估值重塑I2013/4,Model S搅动行业

  上市后第二年,即2012年6月特斯拉启动Model S交付,出众产品性吸引了不少客户青睐。

  Model S的交付刺激了公司营收成倍增长。

  2013年4月,特斯拉公布13Q1财报,营收5.62亿美元,环比+83%,经营亏损幅度大幅缩窄,距盈利仅有一步之遥,这一成果远超预期。

超预期交付表现、财务数据,让市场认识到Model S搅动了传统汽车业,投资者有关特斯拉的争论也从它能否生存的质疑,转向衡量它竞争优势的成功和可持续性,公司估值开始第一次重塑。

  超预期交付表现、财务数据,让市场认识到Model S搅动了传统汽车业,投资者有关特斯拉的争论也从它能否生存的质疑,转向衡量它竞争优势的成功和可持续性,公司估值开始第一次重塑。

  2013/4-2014/8期间18个月,特斯拉股价上涨575%,同期纳指涨幅47%。

该如何理解特斯拉的估值重塑?

  估值重塑II2016/11,Model 3打开广阔想象

  2014/10-2016/10,特斯拉股价下跌13%,同期纳指涨幅17%。

  在此期间,特斯拉受到原油价格大跌(汽油车性价比凸显)、业务扩张至储能拖累主营等风险。2015Q4 Model X开启交付,但之后连续2个季度交付下滑。

该如何理解特斯拉的估值重塑?

  不过很快,特斯拉很快又迎来一系列利好。

  2016年10月公布的Q3财报大超预期,营收23亿美元,同比+145%;净利润2200万美元,自13Q1再度回正;16Q3出货再创历史新高的24821辆。更重磅的,季报中披露Model 3生产线已铺设完成、超级工厂也将按计划在16Q4投产。

  2017年5月4日发布的2017 Q1财报,称Model3订单已经近40万辆。

该如何理解特斯拉的估值重塑?

  以上事件令市场重新打开对特斯拉的期待,估值迎来第二次重塑:如果40万订单能全部交付,那么就能实现持续季度盈利。

  2016.11-2017.6期间,特斯拉股价上涨101%,同期纳指涨幅25%。

该如何理解特斯拉的估值重塑?

  估值重塑III国产M3、model Y、初见端倪自动驾驶业务

  进入2017下半年,因为Model 3产能爬坡,特斯拉陷入产能地狱、现金流危机;2018年经历高管离职潮、私有化闹剧;2019Q1交付下滑,股价一度跌至2019年5月的185美元。

  2019年12月24日,特斯拉宣布从中资行拿到累计100亿贷款授信;

  2019年12月30日,首批15辆国产Model 3交付;

  2020年1月3日,宣布国产Model 3降价至29.9万;

  2020年1月4日,宣布Model Y起售价44.4万,2019全年超预期交付36.7万辆;

  2020年1月7日,宣布启动上海工厂Model Y制造项目

  2020年1月29日,19Q4财报再次超预期盈利,指引2020年交付将超过50万辆。

  一系列事件,包括国产M3投产带动成本下降、model Y推动、超预期盈利,以及乐观指引,特斯拉无不在向市场兑现行业电动化诺言。自动驾驶、软件服务持续收费,印证公司商业模式不断向苹果靠拢,估值迎来第二次重塑。

  2019/12-2020/2短短2个月,特斯拉股价上涨81%,同期纳指涨幅8%。

该如何理解特斯拉的估值重塑?

  复盘来看,特斯拉最近涨幅已经超过电动汽车的估值体系,然而特斯拉的估值体系,不是简单的电动汽车能解释得了,这里还涉及两大因素:空头补进、投资者情绪狂热。

  对于新能源这一将持续十年以上的高增长、高确定性机会,投资者更多愿意给予高溢价。相信在未来,随着生产成本下降、毛利率增加、资本效率提高、自主能力的实现,特斯拉股价仍迎来大幅增长。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