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财务造假,支撑不起瑞幸的“东方咖啡故事”

2020-04-04 01:01:32 新京报 

■ 观察家

只在美国上市的瑞幸并不直接影响中国的投资者,但在中国股市未来发行门槛降低后,瑞幸式的故事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在疫情中遭遇寒冬的知名企业比预料还多一些。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瑞幸咖啡4月2日股价暴跌近76%,未来还有可能继续下滑。而其起因,是公司公告承认首席运营官刘剑带人伪造销售额22亿元,公司2019年2至4季度的财务报表不可信赖。

瑞幸近年急速扩张店面,并以价格战试图挑战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的霸主地位。而今,这个本土咖啡品牌显然遭受重创,数千家门店的员工是否会失业,不容乐观。

坏消息中的好消息是:只在美国上市的瑞幸并不直接影响中国投资者。相反,正如有人调侃的,瑞幸咖啡是硬核的“国货之光”,其在美国上市,圈国际“韭菜”的钱,补贴给中国顾客喝低价咖啡。比起财富大幅度蒸发的瑞幸股民,我们还好只是损失了1.8折的优惠券。所以,对瑞幸股价的暴跌,舆论场上倒多了些“同情”,热搜上的哭脸表情,某种程度上也表达着网民的复杂心态。

但瑞幸仍是值得研究的样本,尤其是中国股市未来发行门槛降低后,瑞幸式的故事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瑞幸的创立者起家于网约车行业,其起家模式也颇有互联网企业“拼流量”的风采,怎奈线下线上终不同,照猫画虎非易事。

尽管星巴克和瑞幸到底哪个更好喝,或哪个“更不难喝”,还有争议,但瑞幸第一强项就是相对低价。这既为其带来海量顾客,也令顾客对品牌的黏度始终存疑。毕竟,且不说口味的差异,作为一个“不幸”重度依赖线下实体店的行业,让顾客养成穿街走巷到固定店面下单的习惯,要比让顾客养成使用特定电商平台的习惯难得多。

而为了刷存在“方便顾客”,瑞幸在临近地域密集铺店面的做法,又自然让单个门店的销售量受到影响,这也是“条条网路通总部”的纯线上销售所不会有的苦恼。

其实,瑞幸发布的财务数据一直缺乏利润亮点,只不过,其自诩的“战略性亏损”仍让投资者有盼头。尽管有人质疑中国人的咖啡消费观不会如此轻易改变,瑞幸描绘的画饼,仿佛两百年前不列颠商人对“中国一人买一匹洋布”的畅想,但市场的确可能给投资者以惊喜。

可此番公司自曝高管参与的“黑天鹅”事件,则说明造假恐怕已经不是个人玩的猫腻。这其中未必有太多恶意的处心积虑,但烧钱的高风险的确是一把悬顶之剑。

股市有风险。利润少愿景大的,既有致力于长期投资、自由现金流仍然充裕的亚马逊,也会有瑞幸。高眼球吸引度的瑞幸的起伏,也可以给我们一个在“平行世界”“模拟测试”的参照。

一方面,投资者不妨想想,瑞幸如在中国上市,自己会如何看待之。瑞幸在今年1月底曾遭职业看空机构出具恶评报告,瑞幸当时虽未被击倒,但事后复盘看做空机构的贡献,饶有意味。另一方面,之前在被看空、股价大跌后,2月已有多家美国律所代表投资者启动对瑞幸的起诉,并获立案。

这种“群起而诉之”的情况,在美国市场其实是常态。美国有一套发达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且催生了一帮职业原告律师,嗅到某股票股价下跌的蛛丝马迹,就会去法院起诉,主动征召股民来做原告。

尽管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被诉早已司空见惯,但与很多“前辈”不同,瑞幸自己已承认欺诈的存在,故而公司和部分高管败诉,并承担大额赔偿责任,几可预见。

不过,美国立法和司法一向注重严格但有区分的法律责任,而非简单“一锅端”“从重从快”。而瑞幸弊案又是以公司董事会特别委员会“自纠坏人”的少见方式曝光,涉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深浅,还要具体证据来判断。因此,对瑞幸而言,这一击是否致命,后续责任追究和维权进展,仍需观望。

□缪因知(学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