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技术正成为无人驾驶领域发力的新方向。
华为透露在研发激光雷达
今天上午,第十二届汽车蓝皮书论坛在武汉开幕,东风集团、长城汽车、蔚来汽车、华为智能汽车、小鹏汽车等一众汽车行业大佬和高管到场参会。
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透露,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总计有1万多人,该中心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约1390元人民币),甚至是100美元(约695元人民币)。
据了解,目前谷歌、百度、奥迪、福特、宝马等企业都在逐渐使用激光雷达的感知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了无人驾驶技术中最基本的配置。但迄今为止,高密度、高分辨率、低成本的车规级激光雷达仍然是一个空白市场。
无人驾驶板块出现异动
在消息公布后,无人驾驶板块盘中出现异动,收盘时拓普集团(601689,股吧)、北斗星通(002151,股吧)、兴民智通(002355,股吧)、伯特利(603596,股吧)、星宇股份(601799,股吧)、宁波高发(603788,股吧)等逆市上涨。东风集团旗下两家公司东风汽车(600006,股吧)、东风科技(600081,股吧)异动最为明显,上述两只个股均在午后14:04左右被迅速拉升至涨停板,最终尾盘分别收涨7.99%、2.55%。
早在去年,东风汽车就与华为在无人驾驶领域展开密切合作。据襄阳日报,2019年4月2日,东风汽车与华为在襄阳签署“智行隆中”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风公司将在汽车研发、检测、出行等领域发挥实力,华为也将在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方面的展示技术优势,于汽车上实现5G无人驾驶计划,双方合作可谓双赢。当时东风汽车、东风科技在短短不到12个交易日内涨幅超过60%。
激光雷达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
在无人驾驶领域,激光雷达是其关键技术之一。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车路协同市场数据报告,未来五年仅国内车路协同示范项目对路侧(高速公路)激光雷达的市场需求规模就接近20亿元。考虑到新基建及5G部署得较快,这块细分市场的需求也将可能持续放大。
证券时报·数据宝梳理发现,A股市场上已有公司涉及激光雷达领域。万集科技(300552,股吧)在6月份发布的定增预案中提到,公司拟募集9亿元投入自动驾驶汽车用低成本、小型化激光雷达和智能网联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建设等项目,实现激光雷达、V2X-OBU和V2X-RSU等智能网联产品的量产。此外,万集科技的8线激光雷达、32线激光雷达已经完成产品化,并结合实际测试及应用情况进行算法优化。第二代车载局部视场激光雷达及路侧32线全视场激光雷达开始小批量试制。
除了万集科技外,A股与激光业务有联系的上市公司有20家以上,如光韵达(300227,股吧)、大族激光(002008,股吧)、联赢激光、锐科激光(300747,股吧)、柏楚电子(688188,股吧)等。从盘面数据来看,激光概念股今日有2股涨停,分别是帝尔激光(300776,股吧)、联创光电(600363,股吧),其中帝尔激光实现两连板,最新收盘价创历史新高。久之洋(300516,股吧)、福晶科技(002222,股吧)则大涨5%以上。
大族激光是国内激光设备最齐全、细分行业经验最丰富的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产品的激光设备及自动化产品型号已达600多种。
巨星科技(002444,股吧)在2019年年报中提到,未来公司将全力发展激光测量领域,包括进一步研发完善激光测量产品线,加大整合国内外激光测量产品产能,打造全球最大的激光测量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手段,完善激光雷达及传感器融合,加速激光雷达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客户认知。
光库科技(300620,股吧)主要产品是光纤激光器件、光通讯器件,应用于光纤激光器、光通讯、3D传感、无人驾驶、激光雷达产业链等重要领域。
华为确认成立做屏幕驱动芯片部门
午后,有媒体报道称,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此前签发了成立显示驱动产品业务部的通知。华为方面表示,确实成立了该部门。从产业链得知,早在2019年年底华为就在搞相关项目了,华为海思第一款OLED Driver已经在流片。
据了解,LED 显示屏专用驱动芯片是指按照 LED 发光特性而设计专门用于 LED 显示屏的驱动芯片,是一个关键的零部件,它就像人脑的中枢神经,掌管着全身的肢体行动以及大脑思维意识的运转。不过在屏幕驱动芯片方面,国内有市场地位的公司并不多。
数据宝粗略统计,目前有LED芯片相关研发的上市公司仅三安光电(600703,股吧)、华灿光电(300323,股吧)、聚灿光电(300708,股吧)、中颖电子(300327,股吧)、乾照光电(300102,股吧)、德豪润达等,其中三安光电是国内产销规模首位的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片及芯片的生产企业。
声明:数据宝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数据宝(shujubao2015)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