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在政府指导下,腾讯微保、腾讯医疗健康作为战略合作平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分公司承保的“东莞市民保”正式发布。同时,“东莞市民保+医保电子凭证”的应用创新项目启动仪式也圆满举行。
“东莞市民保”作为东莞市首个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有效衔接了医保,在腾讯微保、腾讯医疗健康的战略合作下,突破性结合医保电子凭证,打造了全国首个“补充医疗保险+医保电子凭证”的创新应用模式,联合推动了惠民保障模式开展,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即日起,凡是东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含职工、居民)且为在保状态,不限年龄和职业,无需体检,均可直接投保。东莞市民打开微信“我-支付-保险服务”或搜索“微保”小程序,进入微保首页点击“东莞市民保”弹窗或在“全民保”专区,根据提示即可完成在线投保,也可通过微信搜一搜“东莞市民保”直接投保,投保截止时间为2020年9月30日。
每年仅需69元,助力解决东莞市民“看病贵”难题
据国家医保局公布数据,2019年我国职工医保实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75.6%;居民医保实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59.7%,再加上罹患大病患者需要使用较大比例的目录外的药品和诊疗项目,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不少家庭存在“因病致贫”的风险。
作为医保的有效补充,“东莞市民保”聚焦大额医疗费用保障,对于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具有重大意义。参保人每年仅需69元,就能获得最高300万的保障额度,在产品生效前激活医保电子凭证,还能获得产品保障升级,赔付比例提升至85%。其中社保内医疗费用最高150万,可报销住院、特定门诊病种治疗费用;特定药品医疗费用最高150万,可报销合同约定的20种药品费用。
相比于普通商业医疗险,“东莞市民保”参保门槛极低,只要是东莞基本医保的参保人员(含职工、居民),投保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健康状况,且无需体检,解决了特定群体“无保可投”的尴尬,真正实现了保险普惠。
腾讯微保上线“全民保”服务专区,打造医疗健康服务一体化平台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惠民保险正在多个城市加速落地。
为更好地为各地市民提供惠民保险服务,推动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一体化,腾讯微保宣布将联合各地政府、保险公司入局惠及全民的补充医保业务,打造“百城惠民健康保障计划”(下称“百城惠民计划”)。腾讯微保积极发挥腾讯的互联网及连接器优势,创新推出“全民保”服务专区,让全国各地市民可通过“微保”小程序实现一键投保、在线理赔以及社保查询、社保咨询等服务。 “全民保”专区也联合腾讯医疗健康推出了丰富的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助力惠民保障模式的深化。记者登录发现,目前长沙星惠保、遵义遵惠保、福州榕城保、东莞市民保等首批产品已上线该专区,其他更多城市也将陆续开放。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各地城市惠民保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产品业务模式尚未成熟,在保障责任上也参差不齐。腾讯的战略入局有助于各地惠民保险的产品运营更加规范,推动普惠险快速在全国更多城市普及,真正保障全民。
对于政府来说,腾讯微保可充分发挥“连接器”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并联动腾讯系资源,推动普惠险加快落地;对于险企来说,腾讯微保依托腾讯的大数据能力,通过风控以及精算保证定价合理性,可助力保险公司制定因地制宜的定价策略,真正实现“一城一策”;对于用户来说,腾讯微保可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产品与服务优势,在投保流程、服务模式等多方面提升用户体验。
做好行业数字化助手,腾讯入局助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作为介于社保和商保之间的补充医疗保障,城市惠民保险有望成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它以极低的门槛让普通市民获得高额医疗保障,与国家医保互为补充,可为个人及家庭构筑更全面的健康“保护伞”,对于预防参保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积极意义。
秉持“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腾讯始终扮演着数字化助手的角色,并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在“共生共创共赢”三大理念指引下,实现跨产业,跨科技边界的融合创新。作为腾讯的一份子,腾讯微保、腾讯医疗健康充分发挥了平台的“连接器”作用和腾讯的互联网优势,有效打通了医保、商保、医疗机构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推动惠民保障模式落地,让市民通过手机微信,即可享受到健康管理、就诊住院、保险保障等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这对于将在助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腾讯金融版图的重要一环,腾讯微保一直努力打造一个普世、普惠、善良的腾讯式保险,致力于成为中国亿万家庭可信赖的保障平台。 “百城惠民健康保障计划”的加快落地以及“全民保”服务专区的开通,正在推动腾讯微保加速向这一愿景实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