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缺芯,还有哪些上车机会?

2021-04-16 19:30:19 和讯名家 


今年年初缺芯片的问题就一直存在,影响各个行业较为严重,直接提高了需求芯片的成本。而芯片其工艺繁杂且技术含量较高,芯片制造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基本就在头部大厂手里攥着。

芯片成为了相关下游行业的刚需产品,同时也是“卡脖子”产品。

所以芯片短缺,还是短期影响吗?

01

芯片短缺波及最大的是哪些行业?

1.新能源汽车行业(代表公司:特斯拉)

芯片短缺,从目前来看反应最为强烈的就是新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升级,量产自动驾驶车型成为必然。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将造成超过450万辆以上的汽车产量损失,相当于全球汽车年产量的5%。全球汽车行业可能因芯片短缺的问题直接损失610亿美元的销售额。甚至连特斯拉都因为芯片荒而不得不在加州工厂停产Model 3半个月,以缓解芯片短缺带来的影响。

2.电子设备制造相关行业(代表公司:苹果、三星)

PC主机内的显卡内存、手机、游戏机、内存都因缺芯疯狂涨价,在芯片短缺的影响下,停产问题连苹果也无法幸免,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芯片短缺导致苹果的Macbook生产被延误。在业内人看来,苹果公司是一家擅长管理全国最为复杂的供应链及快速调动供应商而闻名。

且苹果基本上所有的产品均涉及到芯片,苹果为全球最强大的采购商之一;苹果都缺芯片,那其他生产商就连汤渣都喝不到了。其实不仅苹果缺芯,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三星最近也证实芯片短缺可能会给该公司造成问题。

其中还有消息称苹果已向全世界最大的芯片厂台积电预订了4NM芯片的第一批初始产能,以直接全部安装最新的Macbook和今年秋季即将发布的Iphone 13身上。

可以看出,芯片短缺对新能源汽车和电子设备制造相关行业影响较大。从原因来看,全球缺芯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必然。为什么是必然呢?请往下看。

02

全球芯片为何短缺?

究其原因,芯片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三点:智能汽车的兴起、疫情芯片产能供不应求和芯片产能过度的集中导致的。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此次芯片看似短缺,实则长期问题。

1.智能汽车的兴起

从4G到5G,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可以说是成倍增长。在智能汽车的芯片需求量则更加大,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需要100多个ECU(电子控制单元)也就是100多块芯片。

另外就是,去年疫情期间各大车企预估买车情绪会降低,以此汽车的芯片订单将这部分产能交给了消费电子。智能汽车的需求量大,供给跟不上节奏,因此芯片出现短缺。

2.疫情期间,芯片产能吃紧

去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全球各地的生产压力激增。据芯片厂商恩智浦透露,去年1月制定了扩大产能的计划,但因为疫情等因素耽搁了。直到6、7月份看到了需求,才打算重启计划,但至今未投产。业内人士表示,芯片在2020年下半年就已经处于极为紧缺的状态,除了汽车行业、数据中心、通信、手机以及电脑等领域,都面临着芯片涨价的压力。

3.产能过度集中

导致这次缺货潮的主要原因,就是芯片巨头把芯片代工生产集中交给了台积电,且全球掌握先进制程工艺的只有台积电和三星,英特尔也勉强可以,但是基本接不下这么庞大的需求。在光刻机上,2020年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生产了约40台EUV光刻机大部分提供给了台积电和三星。也就是说即使是有厂家掌握了先进的制程工艺,EUV光刻机额供应也是个问题。

03

缺芯还是短期影响吗?

目前,根据最新消息拜登讨论了解决芯片短缺的问题,并表示芯片短缺是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有能力制造高端芯片的公司几乎已经被台积电和三星霸占,两者市场份额共占71%。

所以,无论是台积电还是三星,都无法快速扩大芯片的生产线。因为芯片制造是高级工艺,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密的高端设备和超高技能水平的工程师参与生产,想要短期扩大产能,提量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短期内要想提高芯片的产能是不可能的。那么,缺芯的情况持续时间还要多久呢?

个人认为,在目前竞争格局不变的情况下芯片等行业大概率会处于红利期,今年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不大,若国外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芯片填补产能的正常需求只能是遥遥无期。同时国内芯片厂商也在尽一切力量自主生产国产芯片,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国产芯片一定是国家的战略方向之一,存在着巨大潜力。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也梳理了相关芯片的公司(仅用于学习与交流)

文 | 满投财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满投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