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水电百亿入局 氢能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022-02-17 01:48: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此次投资氢能产业链有助于公司拓宽清洁能源业务布局,参与万亿氢能蓝海。

火热的氢能赛道,再迎百亿巨额投资。

2月15日晚,粤水电(002060)(002060.SZ)公告,其与兴邦科技、乌海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总投资168亿至188亿元,联手投资氢电产业链,突破氢能领域“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攻关,并在氢燃料电池等领域进行产业化。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沸腾。2月16日,粤水电开盘一字涨停,报价5.54元/股。

去年,粤水电业绩稳步增长。2021年业绩快报显示,该公司总营收为1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6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0亿元,同比增长21.34%。

“公司原有的清洁能源业务主要覆盖水电及风光,此次投资氢能产业链有助于公司拓宽清洁能源业务布局,参与万亿氢能蓝海。”中信建投证券分析称。

粤水电将此次氢能投资计划称为“123战略”。视觉中国

百亿投资分羹万亿氢能蓝海

粤水电将此次氢能投资计划称为“123战略”——1个国际院士未来零碳氢能科创中心,2个碳中和氢电产业园(包括风光绿氢制储运加产业园和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核心部件产业园),以及围绕产业上下游布局三大产业链集群。

此意味着,这家被认为是广东省属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最大、可开发资源最多的企业,将打造具备风电、光伏、水利、轨道交通一体化的氢电产业链。

近些年来,粤水电持续布局清洁能源领域。该公司频获清洁能源订单储备清洁能源发电资源超6GW。

据粤水电披露的公告信息,近三年来,该公司共签15个清洁能源相关项目投资框架协议,预计总投资额共323.3亿元,预计装机总规模为6.85GW,涉及风电、光伏发电、农光互补、林光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种类型。

截至2021年底,粤水电已投运电站28个,装机规模合计1.54GW,年上网电量33亿度,年发电收入约15亿元。

此次入局氢能产业链,粤水电表示,合作各方将联合引进央企、地方国企、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氢能绿色金融服务平台,规划投资20亿元完善氢能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并且,此次氢电发展规划将紧扣一体化、高标准分三年完成整体产业链落地,项目预计形成1万台(套)氢燃料电池模组、氢燃料电池重卡和公交环卫车辆等应用,并形成满足1万台氢燃料电池车辆所需制氢、加氢供给服务能力。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能源企业布局氢能的消息频频传来。

2021年6月,风电巨头金风科技(002202)公告称,其和三峡新能源、阳光新能源成立合资平台公司进入氢能领域,此举令在风电、光伏、储能领域的各自深耕多年的三家公司形成上下游的紧密关联,建设风光储一体化的垂直项目。

去年8月份,“光伏老兵”林洋能源(601222)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正式进军氢能,其与舜华签战略合资协议力争在5年内将合资公司打造成为行业领先的先进高效制氢装备制造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商议将致力于在“新能源+制氢”领域,共同拓展风光制氢的核心装备制造并提供行业领先的新能源发电配套制氢系统解决方案。

制氢环节涌入大量投资

在此次合作中,粤水电也将涉足制氢环节:推动光伏风能电站和电解水制氢耦合及规模化发展,逐步建立绿色、安全、高效的氢能供应体系,打造国内重要的绿氢生产基地。

过去的2021年,发展绿氢得到了业界共识,进一步提升了氢能赛道的热度。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全国加氢站达到10000座以上,市场前景广阔。

今年1月4日,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五部门联合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支持智能光伏制氢等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开展制氢系统与光伏耦合技术研究。

在绿氢领域,光伏企业冲在前头。

2021年以来,瞄准氢能产业的光伏巨头不在少数,隆基股份(601012)、晶科科技、阳光电源(300274)、协鑫新能源等企业躬身入局。

其中,隆基股份在氢能的布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秀肌肉”。

去年10月,其对外发布首台碱性水电解槽下线仪式,电解槽采用高电流密度设计,单台电解槽的氢气制备能力达1000Nm3/h及以上。事实上,这距离隆基新成立氢能公司不过才半年的时间。

前不久,隆基股份宣布隆基氢能的制氢设备已于2021年底初步形成了500MW的年产能交付能力。

这也预示着,该公司在光伏之外的氢能领域迈出了量产的关键一步。

去年7月份,协鑫新能源公布了100亿元的氢能产业投资基金,其正式对外发布公司氢能战略“蓝氢+绿氢”同步发展。按照规划,其计划首期建成年产230万吨合成氨,逐步扩能至每年400万吨生产规模,可供应国内70万吨蓝氢,以及将通过电解槽的部署和3个创新基地的建设,保障未来40万吨年产能的绿氢。

不过,政策和投资的涌现虽然给行业增添了不少信心,但就氢能产业来说,其仍然面临着上游生产、中游储运和下游应用的诸多挑战。其中,制运氢成本高企是我国氢能普及所面临的首要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到了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建立氢能产供储销体系等关键词。此意味着,接下来,氢能产业诸多挑战将迎来细化破题。

(作者:曹恩惠,费心懿 编辑:张伟贤)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