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公司归母净利润表现亮眼2022年10月17日晚公司发布了2022年三季度报告,根据报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08亿元,同比增长10.67%,主要增长原因为公司上半年电子材料制造板块收入增长较快;实现归母净利润6.52亿元,同比增长88.57%,主要原因为公司在第三季度减持了博创股票,使得从年初到三季度投资收益达3.41亿元,同比增长188.03%;扣非净利润达3.21亿元,同比增长39.36%。公司毛利率26.87%,同比增长2.29pct,代表着公司盈利水平逐步提高;净利率19.31%,同比增长7.95pct,主要原因为公司投资收益快速增长所致;扣非净利率9.41%,同比增长1.94pct。
单看2022Q3,公司营收12.82亿元,同比增加3.19%;归母净利润3.99亿元,同比增长225.87%;扣非归母净利润达1.17亿元,同比增长29.48%。毛利率为25.74%,同比增长3.06pct,环比下降3.17pct;净利率为31.22%,同比增加21.20pct,环比增加18.60pct;扣非净利率为9.11%,同比增长1.85pct,环比下降1.86pct。
新能源汽车行业软磁需求旺盛,公司积极布局车用软磁材料领域传统汽车对磁性材料的需求预计在单车30-40元左右,主要集中在中控、大灯、雨刷等器件处,新能源车的电源系统中,OBCDCDC\PDU等模块需要使用大量的软磁材料用于电能的分配和整理优化,单车价值量预计增加了十倍以上。按单台新能源车用软磁材料价值为350元计算,预计2022-2025年车用软磁材料市场空间34.12/47.17/64.30/83.71亿元。
得益于公司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2021年软磁材料在汽车电子领域收入较上一年度增长100%以上,占该业务总收入的20%左右。根据公司公开调研信息显示,2021年公司已售的磁性材料中汽车占比为20%左右。
C向长晶法加强公司蓝宝石材料技术壁垒,巩固自身龙头优势蓝宝石晶体生长主要有A向、C向两种方式,其中A向长晶生产的晶体只能橫向掏棒,而且中心气泡柱难以控制。C向长晶采用“宝塔式”引晶和“坐锅”方式长晶,能够缩小蓝宝石晶体顶部的气泡范围并能切断晶体位错等缺陷,而且能够降低底部粘锅时给拉速籽晶断裂或夹头断裂的风险,从而提高晶体质量,提高晶体的利用率。公司通过采用改良KY法,实现了全球最大C向(400kg)蓝宝石晶体的产业化,通过纵向掏棒降低了晶体的应力和张力,为制备翘曲度和弯曲度性能优良的衬底提供了高质量晶体保障;在材料利用率上比A向晶体提高了20-30%,90kg晶体可掏取2英寸晶体5700mm,4英寸晶体1200mm。
颗粒硅市场认同度上升, CCz设备有望逐步产业化目前,颗粒硅已经得到部分下游客户的使用,其含氢、含碳量偏高,导致其在产品纯度、运行稳定性和产品一致性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花时间解决。但因为颗粒硅比较小,填料密度高,同时颗粒硅的加入可以增加单位产出,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大块料堵塞。伴随着颗粒硅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
CCz拉晶法即连续拉晶法,是对RCz重复拉晶法的优化,很好的解决了坩埚溶液液面下降带来的温场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溶质分布不均,拉晶效率低等问题。公司与硅料龙头企业合作多年,共同开发CCz长晶设备。目前现有的CCz单晶炉是在RCz单晶炉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同时也包含了公司为客户预留的升级端口。后续的机型公司也在不断的进行研发和迭代。目前尚未有成型的机器推广到市场,但是伴随着产业化推进与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升,CCz拉晶炉有望打造公司第二增长盈利曲线。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3、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3亿元、9.37亿元,对应目前PE分别为16X /13X,继续重点推荐。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市场需求下滑;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光伏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