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率先扩产钠电池+背靠钠创,具备产业链优势公司率先进行钠电池产能布局;通过与钠创深度绑定,具备产业链优势。技术方面,公司背靠钠创,其技术团队来自上海交大,目前已经取得正极、电解液等核心原材料的多项专利;产能方面,公司年产2GWh产能有望2023年6月投产,钠创4万吨钠电池正极产线已投产;产业链合作方面,钠创已与新宙邦、中欣氟材、江苏淮海等电池及材料企业均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有望通过与钠创合作建立产业链优势。
2. 具备消费电池经验,钠电池制造有基础
公司从2017年开始涉足消费电池领域,具有多年锂电池生产经验。钠电池与锂电池工作原理相似,电芯生产制备流程基本相同,公司积累的多年消费电池生产经验有利于后续钠电池业务的发展。
3.传统业务扭亏为盈,钠电池业务有望贡献较大弹性公司2022前三季度净利润0.13亿元,费用控制能力明显改善,传统业务扭亏为盈,且钠电池业务起量后,公司业绩有望具备较大弹性,假设2023/2024年公司钠电池出货0.6/1.8GWh,预计将贡献净利润约0.88/2.04亿元。
我们预计2022/2023/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5.54/37.95/47.10亿元,同比增长23.06%/48.60%/24.1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8/0.99/2.65亿元,同比增长-114.05%/454.84%/167.11%,对应EPS分别为0.06/0.34/0.90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61.44/47.12/17.64 。首次评级,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技术进步不及预期。
2)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3)市场竞争加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