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泰铝业(601677)公司点评报告:项目建设稳中有进 盈利有望逐步修复

2022-12-12 18:56:24 和讯  中原证券刘智/李泽森
投资要点:
公司是我国铝压延加工及再生铝保级应用的龙头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铝板带箔、铝型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业务,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5G 通讯、医药包装、食品包装、交通运输、特高压输电、轨道车体、军工等领域。公司拥有先进的铝灰处理生产线和再生铝工艺技术装备,推动铝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在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推动高性能再生铝合金开发及应用。公司现拥有年处理废铝规模68 万余吨、12 万吨铝灰渣综合利用产能,在建70万吨再生铝保级应用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受到铝锭价格下跌、公司在制品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外贸销量和盈利下滑等原因影响,公司第三季度盈利同比下降。2022 年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20.20 亿元,同比增长29.15%;实现归母净利润13.19 亿元,同比增长-5.8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74 亿元,同比增长-10.09%。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65.41 亿元,同比增长3.97%;实现归母净利润2.29 亿元,同比增长-58.9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41 亿元,同比增长-70.03%。2022 年第二季度上海有色A00 铝锭现货均价为20636 元/吨,第三季度为18350 元/吨,环比下降11.08%;公司国内销售产品主要采用“上海有色金属网现货铝价+加工费”确定,发货时铝价低于库存成本导致盈利下滑;欧盟反倾销及国外客户消耗库存导致外贸销量有所下滑,国内外铝锭价格倒挂减弱外贸盈利;10 月份郑州疫情对子公司明晟新材的人员通勤到岗受到一定影响。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国外铝需求步入旺季,公司外贸需求有望回升,盈利有望逐步修复。
再生铝是我国铝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全球再生铝产量的增量主要来自我国,我国再生铝产量从2006 年的66.5 万吨增长至2021 年的830.4 万吨,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再生铝的生产主要来源于废旧铝、废铝合金材料或含铝的废料经过重新融化提炼而得到的铝合金或铝金属,主要以铝合金的形式出现。与传统生产原铝方式相比,每吨再生铝比每吨原铝生产节约3.4 吨标准煤,节水22 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20吨,再生铝单位产品能耗、碳排放分别为电解铝的5%、2%。预计“十四五”时期将是废铝产出量加速的过程,每年增幅约15%,届时中国将成为废铝资源大国,为我国再生铝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内对于再生铝的刚性需求依然很大,根据《“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发展目标,到2025 年国内再生铝产量将达到1150 万吨,将有效减少碳排放 1 亿吨以上。公司预计今年再生铝锭产量为65 万吨,2023 年产量约为80 万吨。
公司拟发行定增用于“年产25 万吨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新建冷轧车间、铝箔车间,采用国内采购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配置先进的轧机和辅助生产设备,提升公司的装备技术水平,使得公司具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能力。该项目计划年产25 万吨新能源电池用铝产品,主要产品为近年来市场需求增长较大的锂电池用铝箔、铝塑膜、电池pack 包用铝及电池水冷板等。随着新生产线的投产,公司产品质量、产品性能和尺寸精度等方面都会提升一个档次。项目建设期为2 年,总投资为40.35 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不超过20 亿元,项目达产后,运营期平均净利润为6.16 亿元。公司预计将25 万吨新能源产品拆分为15 万吨电池壳板带材、5 万吨水冷板、3-5 万吨电池箔和铝塑膜箔。
公司重点推进义瑞新材年产70 万吨绿色新型铝合金材料项目建设。该项目定位国家急需的战略性新兴铝合金材料、废旧资源高值保级利用两个重点领域,建成现代化标准厂房15 万平方米,再生铝生产线2 台瓦格斯塔夫铝合金扁锭铸造机建成投产,1+4 热连轧生产线建成投产单机架双卷取热粗轧,六辊冷轧机建成投产。义瑞新材单机架双卷取热轧适合生产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的电池壳及水冷板等新能源材料,导入前期积累的钎焊复合材料生产技术后可弥补市场需求缺口。
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计公司2022、2023 和2024 年全面摊薄后的EPS 分别为1.95 元、2.62 元和3.07 元,按照12 月9日17.69 元的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 分别为8.92 倍、6.64 倍和5.66 倍。考虑到美联储加息放缓预期增强、下游新能源汽车、电力等产业旺盛需求、再生铝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未来公司新建产能的建成和释放,预计公司营收和盈利会继续保持增长;目前公司估值水平相对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1)美联储加息超预期;(2)国际宏观经济下行;(3)地缘政治冲突加剧;(4)行业政策变化;(5)行业竞争加剧;(6)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7)下游需求不及预期;(8)公司产能供给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