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2年4月12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82亿元,同比增长55.0%;归母净利润14.34亿元,同比增长23.3%;扣非归母净利润16.29亿元,同比增长49.05%,2022年公司归母、扣非利润略高于此前业绩预告中值,符合市场预期。
分季度来看:公司2022年单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53亿元,同比增长24.26%,实现归母净利润-9.94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84亿元。公司单季度收入增速略有放缓,主要因新冠政策调整导致新冠核酸检测需求减少,以及常规诊疗活动短期承压;单季度利润出现亏损,主要因公司就新冠相关资产以及部分子公司商誉计提减值。
新冠应收回款顺利,2023年有望轻装上阵。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大约16.39亿元,同比增长24.39%,全年应收账款回款顺利,带动现金流持续健康增长。
截至2022年末公司应收款账面余额大约105亿元,其中约93亿元账龄均在1年以内,账款结构相对健康,我们预计2023年公司大部分新冠相关应收款有望如期收回,未来坏账风险较低。
特检ICL占比至近40%,驱动常规业务保持良好增速。2022年公司诊断服务总收入126.74亿元,同比增长91.46%,其中新冠检测收入80.39亿元,剔除新冠核酸后的常规收入46.35亿元,同比增长15.47%,其中单四季度因医院诊疗秩序短期紊乱,常规ICL或实现约5%的稳健增长。公司聚焦血液病、实体瘤、病原体宏基因三大重点项目组,持续拓展技术平台,紧密结合技术平台拓展、临床端服务及疾病解决方案,不断更新ICL检测解决方案,2022年公司新开检测项目270个,特检业务占常规诊断收入比例提升至39.80%。2023年以来,国内医院就诊量恢复良好,医院样本外包需求持续复苏,公司常规ICL业务有望迎来业绩加速。
合作共建模式快速铺展,更多精准中心建设助力高端客户突破。截至2022年底公司合作共建实验室增至650余家,达成合作共建五年战略规划目标的突破,同时借助远程病理会诊平台与病理A1辅助诊断系统推进共建实验室的运营效率提升,持续拓展全国实验室覆盖网络,为公司中长期业绩增长奠定良好基础。2022年内公司新增13家精准中心,累计达到43家,其中已有24家实现盈利,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67%。公司不断与三甲医院就综合性特检平台持续展开专科建设、技术创新等深度合作,帮助医院提升精准诊疗技术,有望进一步加快高端客户群突破。
Al病理产品有望23年商业化,临床质谱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2022年公司产品业务收入93.98亿元,同比增长28.37%;其中自产产品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132.78%;渠道产品收入78.65亿元,同比长18.05%。公司自主产品已经完成病理+质谱+分子产线布局,在病理诊断领域,公司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原研的第二代宫颈细胞病理图像处理软件Patholnsight-TCT已顺利进入三类医疗器械证注册申报阶段,未来有望率先实现人工智能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场景落地;临床质谱领域,公司推出首款自主品牌国产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在精准内分泌、安全用药、营养健康等多个领域推出具有强技术优势的核心产品,同时通过收购天津阿尔塔控股权实现质谱领域核心原材料的全面覆盖,有望持续提升临床质谱领域竞争力;分子诊断领域,公司新一代核酸提取仪以及多款试剂耗材也陆续注册获批。随着更多高端特色产品的上市推广,公司自产产品市场认可度有望不断提升,带动产品业务持续高增。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年报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常规业务有望持续恢复,新冠产品可能显著减少,2023年-2025年公司收入133.93、160.41、185.25亿元,同比增长-31%、15%、15%,调整前23-24年135.7、155.6亿元;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1.18、14.06、17.20亿元,同比增长-22%、26%、22%,调整前23-24年11.5、14.2亿元。考虑公司常规ICL业务有望快速恢复,自产产品持续高速放量,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实验室盈利时间不确定风险,产品开发风险,应收账款管理风险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