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年营收、归母净利保持同比高增长
公司22 年营业收入与盈利能力大幅增长,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179.75/14.90/14.37 亿元,同比+162.8%/+112.6%/+110.6%。
考虑到下游需求较弱以及行业竞争加剧,我们下修三元材料出货量与价格假设,预计23-25 年EPS 为0.76/0.94/1.10 元(原预测23-24 年为0.99/1.20元)。参考可比公司 23 年Wind 一致预期下PE 均值13 倍,考虑到公司产能快速扩张,前驱体自供比例高成本存在优势,产品结构升级保障盈利能力,给予公司23 年目标PE 22 倍,对应目标价16.76 元(前值23.77 元),维持“买入”评级。
22 年营收与利润同比大增,23Q1 盈利能力承压22 年正极材料销量6.6 万吨,同比+46%。22 年公司整体毛利率14.19%,同比-2.66pcts;净利率8.29%,同比-1.96pcts,正极材料单吨扣非净利2.1万元以上,同比显著提升,主要系规模效应下单位成本降低,及公司跟供应商签订长单等减缓原材料成本波动。23Q1 实现营收/归母净利19.34/0.01亿元,同比-43.0%/-99.7%,环比-63.4%/-100.0%,整体毛利率3.59%,同环比-12.01pcts/-6.79pcts;净利率0.05%,同环比-8.91pcts /-7.07pcts,推测主要系下游需求较弱及高价库存拖累。22 年底公司正极材料库存0.44 万吨,存货净值22.6 亿元(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为6.6/1.7/10.8 亿元)。
规模效应显现,产品结构优化有助提升盈利能力公司正极材料一期项目产能4 万吨/年全面实现满负荷运营,二期项目4 万吨/年部分产线完成建设并试运行,三元材料产能达到12 万吨。另外,6 万吨磷酸铁锂产能今年一季度投产,处于产线验证和爬坡阶段。产品结构优化有助支撑单吨盈利,随着公司中镍高电压单晶及高镍三元出货占比提高,以及前驱体自供比例进一步提高,有望保障公司盈利能力。
新技术顺利推进,前瞻布局奠定基础
公司前沿技术开发顺利,为下一步快速发展奠定基础。1)超高镍三元:超高镍 9 系材料完成从前驱体到正极材料的开发和产线验证,实现了百吨级批量生产和销售;2)高电压三元:“高电压三元低钴单晶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相关工艺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3)磷酸铁锂:
动力型磷酸铁锂进入中试研究,工艺基本定型;4)钠电正极:钠电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均进入吨级中试阶段,关键指标同比具有优势;5)动力电池回收:完成优先提锂技术开发,在前端实现锂的选择性浸出,使得锂回收率得到提升,回收的碳酸锂达电池级标准。
风险提示:公司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