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为通信(300590):下游需求影响短期业绩 自研带动毛利率显着提升

2023-04-29 11:30:13 和讯  中泰证券陈宁玉/王逢节/佘雨晴
公告摘要: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及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实现营收10.02亿元,同比增长8.85%,归母净利润1.65 亿元,同比增长6.3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55 亿元,同比增长8.09%。23Q1 实现营收1.76 亿元,同比下降16.01%,归母净利润0.19 亿元,同比增长2.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16 亿元,同比下降11.68%。
22 年营收利润创新高,需求短期波动影响Q1 业绩。公司22 年整体经营稳健,Q4 单季度营收及归母净利润2.73 亿元、0.26 亿元,同比下降14.05%、40.04%,主要由于下游需求受宏观环境影响减弱,叠加疫情对生产交付造成一定影响。
分业务来看,车载信息智能终端/资产管理信息智能终端全年收入分别为5.07亿/2.71 亿,同比增长30.22%/8.79%,两轮车智能化终端收入1.31 亿元,同比下降33.9%,23Q1 下降4000 多万元,主要受客户融资受阻以及库存尚处消化期影响,拖累23Q1 业绩,资产管理类和动物溯源产品均保持良好增长。公司22 年毛利率34.7%,同比小幅下降1.3pct,其中Q4 单季度毛利率36.6%,同比提高2.2pct,期间费用率18.3%,同比下降1.1pct,主要由于财务费用受汇兑收益增长影响大幅降低,全年净利率16.5%,保持稳定。公司23Q1 毛利率40.4%,同比提升近10pct,除了汇率和产品结构影响外,自研模块、部分材料国产替代等措施初见成效,预计随着自研比例及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期间费用率受汇兑损失增加影响,同比增加9.6pct,净利率10.99%,同比提高约2pct。公司在手订单充足,截至23Q1 末公司约3.2 亿元,为后续业绩增长提供支撑。
加大前沿技术研发投入,完善海内外布局。公司将持续性研发投入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2022 年研发费用1.13 亿元,同比增长17.62%,研发费用率长期保持10%以上,截至22 年末共有研发人员291 人,占总人数比重近60%,研发工程师对基带芯片、单片机技术、电信运营网络通信、软硬件结合技术等物联网核心技术拥有丰富开发经验及下游应用项目经验积累。公司具有基于芯片级开发设计能力、传感器系统和处理系统集成设计能力,采用基于芯片自主研发设计形成终端产品的模式,节约外购成本的同时增强产品定制化延展能力。公司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客户覆盖140 多个国家,聘用资深外籍销售人员,大力开拓海外业务,22 年销售区域同比来看,境外欧美、亚太、非洲等各区域均取得较高增长,其中北美/南美/亚洲(除中国)增速最高,分别为25.7%/22.8%/21.5%,国际品牌优势确立,根据销售地区要求分别获得欧洲强制安全认证CE认证、美国强制安全认证FCC 认证、Emark 欧盟车载认证、巴西ANATEL 认证等,资质齐全,并设立当地销售团队以提供快速响应配套服务。
M2M 市场广阔,冷链物流等新应用拓展初见成效。公司不断对已有产品升级迭代,同时积极拓展新应用场景,覆盖场景包括智慧交通、智能移动、智慧牧场、智能连接等,22 年9 月发布LTE Cat1 车辆跟踪器系列产品,在研新一代视频车联网智能终端融合了基于计算机视觉和多传感器的人工智能识别算法,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和行为并预警危险驾驶行为,降低事故发生率,加强车队管理。
在冷链、工业无线路由器、资产管理等应用方面均推出新产品,22 年冷链相关产品收入突破亿元,同比增长192%,工业领域推出高性能无线产品WR200LG,并与一汽解放合作,对现有厂房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生产解决方案,畜联网方面与利德深度合作,动物溯源管理收入持续增长,22年营收约3325 万元。根据IoT Analytics,2022 年全球各行业物联网相关支出2010 亿美元,同比增长21.5%,爱立信预计2027 年全球无线物联网连接设备数将达到54.93 亿台,其中4G/5G 为22.08 亿台,2020-2027 年CAGR 达20.1%,公司有望凭借研发和市场积累,受益技术迭代和新兴应用带来的发展机遇。
投资建议:移为通信是国内领先的无线物联网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随着疫情后海外需求恢复及公司在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增强,M2M 和RFID 技术应用领域扩张,业绩增速有望恢复。考虑短期内两轮车等下游需求仍然偏弱,我们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 年净利润分别为2.35 亿/3.23 亿/4.31 亿元(原23-24 年预测值为3.20 亿/4.28 亿元),EPS 分别为0.51 元/0.71 元/0.94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物联网发展不及预期风险;开发新客户不及预期风险;新业务拓展不力风险;上游原材料涨价和供应紧缺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