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披露2022 年年报及2023 年一季报,2023 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66 亿元,同比增长7.59%;归母净利润5807.55 万元,同比下降41.37%;扣非净利润4088.34 万元,同比下降50.20%;2022 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6.61 亿元,同比下降1.42%,归母净利润1.78 亿元,同比下降73.51%,扣非净利润4312.71 万元,同比下降92.46%。对此点评如下:
2023 年一季度营收稳中有增,原材料价格高企拖累业绩。2023Q1 公司营收同比增长7.59%至18.66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1.37%至5807.55 万元。毛利率/ 净利率为21.59/3.10% , 同比分别下降4.15/2.61pct,环比分别上升1.78/8.39pct,主要系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
2023 年2 月初至今沥青价格有所下降,公司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提升。公司一季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6.57 亿元,同比增加40.15%,主要系公司有效提高收现比所致;投资/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分别达-1.17/2.72 亿元,主要系收到的理财投资款减少/银行借款到期偿还增加所致。
2022 年收入保持稳定,成本高企及减值致业绩增速下滑。公司Q4 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8.39%至17.04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590.68%至-0.9 亿元。1)全年收入基本稳定,经销收入达50%。分产品看,公司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防水工程施工收入为43.36/16.81/13.24 亿元,同比变动-4.79%/-0.20%/-13.40%,减隔震产品收入2.61 亿元,其中防水销量同比增加3.88%至4.74 亿平。公司积极进行业务转型,有效优化地产收入比例,顺利完成2022 年经销收入占比达到50%的目标。2022 年度地产领域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需求有所减缓。2)原材料高企、计提减值拖累业绩。2022 年公司毛利率/ 净利率同比变动-7.30/-6.33pct 至21.21/2.32%,计提减值损失2.62 亿元。受国际形势及国内供给侧改革等因素影响,公司上游沥青等石化相关原材料采购价格大幅上涨,公司生产成本相应增加,而公司的销售价格调整有一定滞后性,因而导致公司2022 年度毛利率下降。同时,公司按照预期损失情况审慎计提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导致公司净利润下滑。3)经营活动现金流有所下滑,资产负债情况良好。2022 年度,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2.35 亿元,较上年同期出现下滑,主要系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支付采购款增加导致;资产负债率55.55%,继续保持良好的资产负债结构。
公司可转债过会,产能规模有望扩大,为2025 年200 亿营收奠基。
2023 年4 月19 日,公司可转债获深交所审议通过,此次可转债发行总额不超过21.98 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资于安徽滁州防水材料扩产项目、福建三明防水材料扩产项目、重庆长寿防水材料扩产项目、智能 化升级改造项目以及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募投项目在建设期第二年到第四年新增的防水卷材/防水涂料产能分别为2,842 万平方米/7.5 万吨、1.5 万平方米/21.5 万吨、19,180 万平方米/26.9 万吨,分别占公司2022 年防水卷材及防水涂料产能的9.20%/18.31%、49.66%/52.36%、62.07%/65.45%。若募投项目全部在2025 年达产,且不考虑公司除募投项目外其他的扩产项目,2022-2025 年期间,公司防水卷材产能复合增长率为17.46%,防水涂料产能复合增长率为18.27%,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司产能偏紧、运距偏长的问题,为公司未来3-5 年的业务发展提供供应保障。产能扩大为公司2025 年实现200 亿营业收入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防水新规正式实施,市场扩容进行时。10 月24 日,住建部发文批准《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发布,自2023 年4 月1 日起实施。该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防水新规对防水设计年限、层数、厚度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屋面和室内防水设计年限分别不低于20 年/25 年,地下工程不低于工程结构设计工作年限;防水等级划分更为明确;提高了防水设计层数要求。例如地下室一级防水由2 道提升至3 道,外墙工程防水层数由1 层或无要求提升至2层等。防水新规的发布有利于推动市场扩容,加速劣质防水产品的出清、提高优质防水龙头的市占率。
投资建议:业绩阶段性承压,未来弹性有望释放,维持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8.6、10.1、13.7 亿元,同比-383%、18%、35%,对应的PE 市盈率15、13、10 倍。防水新标落地,市场有望持续扩容;公司是防水行业龙头之一,公司可转债过会,产能规模有望扩大。
风险提示:防水建材需求低于预期;防水建材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或超预期上升;应收账款回收速度下降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