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能持续扩张,盈利下滑主要是2022 年乙烷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以及需求不振导致的主要产品售价承压所致。考虑到2023 年乙烷价格回落的预期,国内经济情况持续复苏,以及公司高附加值产品产能的陆续投产,我们认为公司当前盈利处于底部复苏的起点。未来,公司C2/C3 业务有望进一步巩固规模及产业链协同效应,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长期发展空间可期。2023年以来,国内经济逐步复苏,但海外部分国家经济仍受通胀高企影响,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品价差传导承压,公司新建产能受疫情影响投产时间不及预期,我们下调公司2023/24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46.2/61.1 亿元(原预测为100/117亿元),新增2025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73.7 亿元,对应EPS 预测分别为1.37/1.81/2.19 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023 年14 倍PE,对应目标价19 元,维持“买入”评级。
2022 年,公司产能增加推动营收增长,但成本上升削弱盈利能力。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0.44 亿元,归母净利润30.62 亿元,分别同比+29.72%,-49.02%。年内,公司连云港基地二阶段项目开车成功,带动化学品及新材料生产量达到473 万吨,同比+39.80%。销售端由于市场需求表现不佳,主要产品售价下行,营收增速低于产量增速约10pcts。成本端,受疫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主要原材料乙烷价格上升,公司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全年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9.04%,同比下滑15.01pcts,利润大幅下降。
主要原料价格回落,产业链盈利空间修复,2023Q1 环比提升明显。2023 以来,美国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供应稳定充足,欧洲天然气需求回落,乙烷丙烷价格出现下滑,据Bloomberg 数据,已分别较最高点下降约70%和40%,带动公司产业链价差修复。2023 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15 亿元,归母净利润7.07 亿元,分别同比+15.70%、-53.83%,环比+1.52%、+1445.65%,销售毛利率为16.27%,环比提升7.16pcts,利润情况改善明显。我们认为公司当前仍处于盈利承压阶段,未来随着国内下游需求的进一步复苏,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改善。
产业链一体化加速布局,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公司以轻烃一体化为基础,持续布局高端新材料产品。根据公司年报披露,2022 年公司连云港基地二阶段项目新增年产40 万吨HDPE、73 万吨EO、60 万吨苯乙烯,为聚醚大单体、聚苯乙烯、碳酸酯、乙醇胺等高附加值产品提供原料保障,实现产业链延伸发展。公司平湖基地新材料新能源项目有望于2023 年投产,利用丙烯资源生产多碳醇,形成丙烯-丙烯酸-丙烯酸酯的产业链闭环。嘉兴基地加快建设26万吨高分子乳液项目,拓宽丙烯酸酯在中高端下游领域的应用空间。预计相关产品的持续投产将进一步优化公司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链优势,提供长期成长的动能。
以氢能和新能源材料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公司的乙烷裂解与C3 的PDH 项目有望实现约25 万吨的年副产氢量,提前占位氢能源产业。能源新材料方面,POE 粒子为N 型光伏电池重要原料,增长迅速且长期依赖进口,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建成关键中间品α-烯烃的1,000 吨/年工业试验装置并试生产成功,规划布局10 万吨α烯烃与配套POE,有望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
风险因素:原料及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中美贸易争端加剧;国内消费市场恢复情况不及预期;公司新项目进度不及预期。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未来,公司C2/C3 业务有望进一步巩固规模及产业链 协同效应,助力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长期发展空间可期。2023 年以来国内经济逐步复苏,但是海外部分国家或地区经济仍受通胀高企影响,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品价差传导承压,公司新建产能受疫情影响投产时间不及预期,我们下调公司2023/24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46.2/61.1 亿元(原预测为100/117 亿元),新增2025 年预测73.7 亿元,对应EPS 预测分别为1.37/1.81/2.19 元。参考可比公司宝丰能源、万华化学、东华能源估值(Wind一致预期2023 年平均PE 为14X),给予2023 年14 倍PE,对应目标价19元,维持“买入”评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