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金融科技24 年,信贷业务有望爆发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市场的领军者之一。根据赛迪顾问《2022 中国银行业IT 解决方案市场预测分析报告》,公司连续四年上市公司市场占有率第一。其中,公司信贷管理系统、网络银行市场占有率第一,互联网贷款连续三年市场占有率第一,商业智能、管理与监管大类连续四年市场占有率居上市公司第一,客户关系管理产品占有率居上市公司第一。此外,公司在渠道服务大类、对公信贷管理系统、渠道管理、远程银行、监管及信息披露、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等细分领域排名前三。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2021 年中国银行业IT 解决方案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479.59 亿元,比2020 年度增涨24.7%。预计到2026 年时,中国银行业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1390.11 亿元,2022 到2026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55%。
在银行业,信贷业务已被视为“第二核心”。从2021 年开始,越来越多银行把建设全行级的信贷管理系统提上了日程,该系统也成为银行业信息化升级和国产信创建设的重要工程。在行业需求外部爆发和自身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的双重背景下,宇信科技频频拿下千万级大单。
紧抓信创机遇,积极探索AI 技术
公司不断加大产品研发的投入,融合生态伙伴的技术优势提升产品能力,与百度、华为、腾讯、南大通用、人大金仓、达梦、道客云等共同推广“信创+人工智能+金融”的行业级解决方案。
公司积极探索AI 技术,自主研发智能财报工具、AIOps 智能运维软件产品、智能化信贷产品V5 系列等。新一代的智能化信贷产品系列V5,重构了面向信贷从业人员的作业流程,该系列产品是在行业内首次引入AI 技术。同时,公司的智能贷后、智能催收、智能尽调等产品和工具充分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不断优化,在多个股份制银行、头部城商行取得订单,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和风险的有效管控。智能流水分析、智能发票核验等更多聚焦提升服务运营体验的智能工具将陆续面世。
近日,宇信科技携手统信软件,用AI 技术赋能银行业务高效运行。基于统信UOS 和宇信科技统一门户产品,联合打造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站式数智门户平台解决方案。双方融入AI 技术,推进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AIGC 等AI 技术在智能导航、智能语音、智能开发、用户交互、自动化打包和部署、智能运维等业务场景的应用,实现开发流程的优化、用户体验的提升和业务效率的提高。
自2020 年公司与百度智能云达成战略合作以来,双方聚焦AI 领域展开深入合作,联合推出了智能客服解决方案,在北农商行成功上线。未来双方还将进一步基于百度不断迭代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共同打造联合解决方案。
此外,公司还积极推动AI 技术在数据资产业务上的应用,在加速构建智能化的数据资产盘点、自动化分级分类模型的同时,布局新一代的智能化数据模型设计平台,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22年8 月,宇信科技在AI 及数据建模领域硕果累累,为20+家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建模服务,实现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落地案例100+个。
AI 加持,解决贷后催收管理业务痛点
公司在2020 年开启了智能贷后管理产品的自主研发与市场布局,实现了信贷产品版图从信贷操作管理延展至贷后资产管理。针对金融机构在零售信贷资产催收管理业务场景中存在的任务量大、数据管理零散、管理效率不高等痛点,公司将AI、大数据技术深度应用于催收管理业务中,升级了数智催收管理产品及解决方案,解决催收管理业务痛点,提升催收业务效率及合规性。
目前,公司全新的数智催收管理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先后在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成功落地实施,覆盖银行信用卡业务、零售信贷业务、普惠信贷业务、消费金融业务、汽车金融业务等多元化的业务场景。2022 年10 月,公司中标光大银行信用卡催收系统项目,该项目是公司拿下的首个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贷后业务领域的案例,对后续贷后业务的推广具有标杆意义。
催收行业有望迎来国家标准,宇信科技有望受益。2023 年5 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北京召开“催收国家标准研制与催收业务规范健康发展”工作会。关于贷后催收的国家标准正在征求意见阶段,拟进一步加强对债权人、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该标准有望于三季度发布。我们认为宇信科技将充分受益于信贷行业及贷后管理的发展,信贷系统建设迎来高峰期,其相关产品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3-2025 年的EPS 分别为0.52、0.71、0.94 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 分别为33.97、25.10、18.88 倍。宇信科技深耕金融科技24 载,在AI 加持下,推出一站式数智门户平台解决方案、数智催收管理产品等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公司有望受益于“AI+金融”、信创、贷后管理市场发展。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客户需求扩张不及预期;政策推动存在波动性;产品技术研发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