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收入为303.7 亿元,同比+20.2%;归母净利润为96.1亿元,同比+20.1%;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归母净利润+24%;扣非净利润为95.3亿元,同比+21.3%。公司发布2023 年一季报,收入为83.6 亿元,同比+20.5%;归母净利润为25.7 亿元,同比+22.1%;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归母净利润+26%;扣非净利润为25.3 亿元,同比+22.1%。
国内市场引领增长,盈利能力略有提升。公司收入端实现稳定增长,其中国内市场引领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86.7 亿元,同比+22.3%;海外市场持续实现高端客户突破,实现营业收入117.0 亿元,同比+16.9%,其中美国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4.6 亿元,同比+31.5%。费用率方面保持稳定,归母净利率略有提升,2022 年同比+1.32pct。
生命信息支持产线:得益于国内新基建的持续开展,该业务实现了提速增长。国内新基建方向主要为大型公立医院扩容,医疗器械的采购也以全院级项目为主。随着新建医院的落成,对医疗设备的需求居高不下,新基建贡献的收入同比仍然大幅增长。据公司统计,医疗新基建待释放的市场空间超过245 亿,预计未来两年都能对该产线带来显著贡献。海外方面,生命信息支持产线加速渗透高端客户群,2022 年在美国实现了重大高端客户群突破,拉动美国业务实现高速增长。
体外诊断产线:疫情导致的门急诊、体检、手术量的下滑抑制了国内IVD 试剂的消耗,公司通过加大仪器和流水线的装机,以及海外中大样本量客户的加速渗透,该业务线依然实现了快速增长,化学发光增长近30%。2022 年公司在三级医院收入占比在过去四年有一倍以上的提升,海外方面,公司成功突破了近70 家海外第三方连锁实验室,国际IVD 业务增长超过35%。
医学影像产线:公司全新高端超声R 系列和中高端I 系列的迅速上量带来了国内外高端客户群的突破。国内方面,二、三级医院占国内超声收入比重连年提升,高端超声占国内超声收入比重超过50%。贴息贷款项目在Q4 的落地也对超声采购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海外方面,I 系列的面世和多款POC 超声的推出将全面开启公司向高端客户突破的进程,国际中小型影像中心的复苏对中低端超声需求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种子业务:微创外科业务实现高速增长,硬镜系统增长超过90%。骨科业务方面,公司在2022 年参与了多次集采,16 省创伤集采中公司产品取得了8%的行业报量占比,进入骨科行业头部阵营;全国脊柱集采中公司报名的三个采购包全部以A 组中标;江苏集采中公司报名产品全部第一轮中标,且具有较好的价格优势。
2023 一季度受益于ICU 建设,实现高增长。2022 年底至2023 年初国内ICU 病房建设显著提速,相关订单大幅增长,公司将产能大幅倾斜在ICU设备上,因此使得生命信息与支持和国内市场一季度实现高增长。2 月份以来,体外诊断试剂消耗和超声采购开始呈现逐步复苏的趋势,预计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以及海外市场在二季度的表现将有所反弹。
致力于研发创新,技术先进性助力海外高端客户加速突破。公司2022 年研发费用率达到10.5%,持续丰富产品矩阵,技术不断迭代,在高端产品不断实现突破,公司通过各个产品线的底层技术创新以及“瑞智联”生态系统的加速拓展,不断强化公司技术先进性,并且在海外高端客户实现持续的突破。在生命信息支持领域,公司实现超过300 家全新高端客户的突破,还有超过450 家现有高端客户实现了产品间的横向突破;体外诊断领域,公司突破了近300 家全新高端客户和120 家现有高端客户的产品间横向突破;医学影像领域实现了超过80 家全新高端客户的突破,以及超过80 家现有高端客户的横向突破。
医疗新基建长期扩容市场,优质国产企业迎来进院机遇。国家持续号召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医疗新基建+医疗资源下沉将持续扩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该趋势对公司的三大业务线均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其中对生命信息支持业务的积极影响尤为显著。国家相继推出的集采、DRG/DIP 等医改政策,主要用于解决居民就医负担,《“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的提出为医疗器械国产化率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掌握核心技术、提供高性价比产品的优质国产企业加速入院提供机遇。
维持“强烈推荐”投资评级。公司作为医疗设备的国内龙头,国内持续受益于医疗新基建的建设,海外高端客户持续突破。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7.1/142.0/173.8 亿元,对应PE 分别为32/27/22X,维持“强烈推荐”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拓展不及预期风险,疫情相关风险、国际贸易风险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