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模具和结构件龙头厂商,布局新能源实现跨越增长。公司以五金件加工起家,借力新能源汽车迈入快车道。公司以模具为本,不断拓宽下游产品序列,目前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光伏储能结构件三大行业。自2021 年后公司业绩增速加快,2018-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4.77 亿元提升至42.89 亿元。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2.57 亿元,同增300.38%,转型增效成效显著。2023Q1 公司营业收入11.49 亿元,归母净利润0.82 亿元,水平远超去年一季度。
汽车+储能双轮驱动,结构件市场迎来高增长。1)紧抓新能源发展机遇,车身结构件需求旺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态势,渗透率进一步提升,2022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25%。新能源汽车约 60%的金属零部件采用冲压件,单车价值量较高,预计23-25 年中国新能源车冲压件市场规模为526.71 亿元、647.23 亿元和795.09 亿元,全球新能源车冲压件市场规模为812.69 亿元、1049.85 亿元和1362.37 亿元。2)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成长。动力电池行业未来长期仍将拥有较高增速,电池箱体作为其关键零部件之一也将同步受益,预计中国23-25 年动力电池箱体市场规模为401.73 亿元、502.16 亿元和627.7 亿元。3)加码光伏和储能领域,拉动结构件市场需求。全球光伏和新型储能装机量逐年增长,未来光储结构件需求将迎来高增,为公司带来新机会。
产能持续扩张,新签订单助力构筑客户壁垒。公司深耕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研发创新,产能持续扩张。公司自主研发各项模具设计开发技术,具备较强加工和冲压实力,现有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18 万台,汽车结构件115000 万台,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35 万台;全部在建及拟建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35 万台,汽车结构件57850 万台,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192.5 万台。新能源领域新签订单大幅增加,订单陆续落地助力公司业绩增长。
截至2023 年4 月末,基于现有及目前规划产能签订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光伏及储能逆变器产品意向性订单金额分别约为45 亿元、99 亿元、15 亿元。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实现营收82.77/115.02/140.47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92/9.45/12.59 亿元,2023 年6 月21 日股价对应23-25 年市盈率分别为15、10、7 倍。考虑到公司深耕模具和金属结构件,重点布局新能源赛道,包括新能源汽车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及光储设备等,未来需求继续释放,成长空间广阔,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下游客户销量不及预期。2)市场竞争风险。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4)新增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