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池行业领先,业务收入保持高增长:公司2022 年实现储能电池系统业务收入449.8 亿元,占总收入的13.69%,同比增长230.15%,2017-2022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90%。由于规模较小,系统定制化程度高、产品差异性大导致以往储能电池盈利能力优于动力电池。2022 年受锂电行业整体原材料上涨的影响,毛利率下降明显,但随着碳酸锂价格显著下降,储能电池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改善。
长循环、高集成打造产品壁垒,储能电池市场份额超40%:公司储能系统次数最高可达15000 次,长寿命带来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降低。
大储系统对于电池一致性要求更高,产品安全性构筑高技术壁垒。此外,公司产品相较于二线电池厂具备产品价格优势,而相较于同等级竞争对手具备成本优势,因而电芯获集成商认可度高,市场份额超40%。
受益于大储旺盛的需求,公司储能业务成为新增长引擎:强制配储是当前国内储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测算国内发电侧大储2023-2025 强配新增容量有望达到6.9GWh、16.9GWh、25.1GWh,保持高速增长。同样空间广阔的美国表前大储在IRA 法案刺激下需求高增,公司作为目前中美储能产业链的龙头参与者有望深度受益于大储需求的增长。目前公司已进入主要储能系统集成商供应链,国内与国家能源集团、国电投、中国华电、三峡集团、中国能建等头部能源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海外与Nextera、Fluence、Wartsila、Tesla、Powin 等国际头部储能客户深度开展业务合作,在手订单充足。
投资建议:公司是锂电行业龙头,储能电池全球份额领先,在国内及美国储能市场高增速下,公司营收及利润有望显著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308.90、5742.50、7605.00 亿元,归母净利润454.56、661.84、860.56 亿元。对应PE 分别为22.16、15.22、11.70 倍,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新产品替代风险、政策变动风险、产能过剩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