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箱式电力设备及充电网:
公司成立于2004 年,并于2009 年上市。公司业务主要分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板块。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30 亿元,同比+23.18%,归母净利润2.72亿元,同比+45.43%。
受益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机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稳健增长:
公司传统主业是以户外箱式电力设备为主、户内开关柜为辅的成套变配电产品,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解决方案。
需求端,受益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电侧新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增长,电网侧可靠、高效、绿色的变电站建设需求激增,负荷侧面向新兴产业的终端用户配电网需求增加。2022 年,公司“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实现收入70.61 亿元,同比+11.45%,毛利率24.11%,同比+2.90pct。2022 年公司中高端箱变产品已经取得了中国铁路市场占有率第一、局部电力市场第一的行业地位。
前瞻布局“电动汽车充电网”,设备+运营+数据三驱动发展充电业务:
2014 年公司提出深化二次创业,全面进军电动汽车充电领域。区别于充电桩单桩制造,公司前瞻性地提出充电网技术路径,融合充电设备、工业互联网控制单元、能源调度系统、大数据云平台,深度挖掘设备、运营、数据的价值。(1)设备端,“群管群控”技术引领市场。子公司特来电首创“群管群控”技术路线,模块结构、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运维成本低、升级方便、容易迭代。
(2)运营端,龙头企业巩固先发优势。①规模优势,充电站的区位选择受限于场地、电网容量的限制,优质接入点有限;大规模充电站布局将成为数据入口,带来规模优势。截至2022 年底,在公共充电领域,公司运营公共充电桩36.3 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21.6 万台,市场份额超过28%,排名全国第一;公司2022 年全年充电量近59 亿度,市场份额约为28%,排名全国第一。②技术优势,公司搭建了出设备网-物联网-能源网-数据网四层网络架构的充电网技术体系,并针对汽车充电安全提出CMS+大数据两层防护体系。③资源优势,截至2022 年底,公司成立独资、合资公司超过200 家,与政府投资平台、公交集团、车企有广泛合作。(3)数据端:发挥规模优势,挖掘数据价值。基于公司规模化的充电设备和充电场站运营,积累了人、车、电池、能量的海量数据,以充电网为载体实现数据增值服务。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 年-2025 年的收入分别为151.84 亿元、194.52 亿元、243.20 亿元,增速分别为30.56%、28.11%、25.02%,净利润分别为3.08 亿元、5.00 亿元、8.49 亿元,增速分别为13.20%、62.15%、69.96%,成长性突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稳健增长,参考相关可比公司,给予公司“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2023 年24 倍PE,市值73 亿;充电桩业务尚未盈利,参考充电桩整桩制造与运营公司,给予公司充电桩业务2023 年3 倍PS,市值199 亿;首次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6 个月目标市值272 亿,目标价为25.8 元。
风险提示:新能源发电装机增速不及预期,电网投资不及预期,负荷侧配电设备增速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充电桩行业政策变化的风险,充电网运营利用率提升不及预期,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市占率提升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