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及空气悬架新业务拉动收入增长,成本下降或带来盈利超预期。
公司成立于1997 年,起家于轮胎气门嘴,后拓展至平衡块、排气管件、TPMS等轮胎周边业务,并成长为细分行业国内龙头,基本盘增长稳健。2009 年起拓宽业务领域至车身传感器、ADAS 传感器、空气悬架、轻量化结构件等领域,新业务带动公司收入持续向上。公司作为典型制造企业,成本中近70%为材料及运费,2022 下半年至今海运费及原材料成本快速下降,带动公司业绩向上。
空悬国产化降本驱动渗透率提升,公司为空簧国内龙头、总成能力渐显。
受益于供应链拆分发包及国产化降本,空气悬架成本从1.2-1.5 万元下探至6500-7300 元,搭载车型也有望下探至30 万元以下,我们预计2025 年行业规模达到187 亿元,CAGR2023-2025 达25%。公司为自主空簧龙头,当前在手订单超64 亿元,且在研空气供给单元、减振器及控制器,有望成为国内首家空悬总成配套企业。同时随公司空簧业务进入量供阶段,主机厂新发包订单要求提高,一般需验厂后才可进入报价、订单环节,行业进入壁垒提高。
车载传感器两条腿走路,车身一揽子供应提升竞争力、ADAS 放量在即。
1)公司自研及并购掌握压力、光学、速度等6 类传感器核心技术,拥有一揽子供应能力,国内车身传感器规模近200 亿元,当前以海外供应商为主,缺芯、疫情及车型“内卷”驱动下,国产替代加速。2)ADAS 传感器受益于智能驾驶发展大趋势,国内规模2022 年240 亿元,预计2025 年达450 亿元,公司可量产供给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及车载摄像头,并与传感器结合形成魔毯空悬、行泊一体控制器、360 环视系统等产品,已定点多家客户,未来随汽车智能化发展快速放量。
整合效果显著,TPMS 业务有望扭亏为盈进入利润释放期。
TPMS 收入CAGR2018-2022 达28%,但利润端压力较大,随疫情及俄乌冲突影响消除,叠加原材料下降,且公司持续进行海外整合,德国工厂人数不断减少,将更多制造转移至上海,预计2023 年保富海外有望扭亏盈,步入利润释放期。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 年-2025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1/79.8/96.1 亿元,实现净利润4.2/5.7/7.5 亿元,6 个月目标价为68.00 元/股,对应当前PE 为28.8倍,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空气悬架渗透率不及预期;客户拓展不及预期;智能驾驶发展不及预期;假设及盈利 预测不及预期的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