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验猴在2022年高价狂飙后,近期价格明显回落。截至5月,食蟹猴采购均价12.55万元/只,恒河猴均价12.28万元/只。而美国部分地区实验猴均价仍高达约42万元/只。
国内外价差之下,国内CXO机构或承接更多海外大型制药公司的研发订单。
随着2023中报行情开启,CXO主流公司在不错的业绩支撑下迎来企稳上扬。不过,昭衍新药(603127)因生物资产市价下跌造成利润大幅缩减,掀开了公司中报行情向下,在二级市场表现明显不如康龙化成(300759)和药明康德(603259)。
1、被猴价绊了一跤的昭衍新药的背后
昭衍新药在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所持生物资产因市价下跌,导致公允价值损失1.77亿元到1.89亿元,预计上半年录得净利润7276.57万元到1.1亿元,同比去年同期减少2.6亿到2.9亿元,下降幅度70.4%到80.4%。
这是昭衍新药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负增长。小小孙猴子可真让CXO龙头摔的灰头土脸。
实验动物(也称模式动物)在药物发现研究和临床前研究阶段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实验猴尤其是食蟹猴因为交叉反应最高、实验效果相对更准确,在药物临床前研究中应用最广。
疫情三年导致实验猴的养殖和消耗失衡,全球面临实验猴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造成实验猴价格不断飙升,2022年国内实验猴价格最高涨至23万元/只,美国实验猴价格最高时为 “ 6万美元/只”。可以看到欧美药企实验猴供求关系更加的严峻。而国内的CXO发挥本土优势下,猴价不至于太离谱,但20万元左右/只的成本仍然很高。
猴价格一路飙升,一方面,实验猴培育周期长(4-5年),因为种猴有限,加之实验成本非常高(不可重复消耗)。另一方面,疫情叠加着进出口政策的调整又加剧了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
公开数据显示,美国、欧盟每年对实验猴的需求量约为7万只、5000只。其中美国有60%的实验猴要从中国进口。而中国实验猴也紧缺,根本没有多余的猴子能出口。这就使得下游科研、制药公司成本压力巨大。疫情期间,大型制药公司缩减管线就是最直接的例证。
中国虽然食蟹猴和恒河猴存栏24万余只,但猴种单一,3万只左右年生产量是无法满足高达4万只的内需。实际上,除幼猴、种猴外,全国实际商品猴存栏约10万只,再去除被海外预订、包销的,年龄太小的或“更年期”猴,国内存量也仅有约3万只。
出于对关键实验模型资源储备、成本控制以及非临床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业务扩张需求,国内头部CXO早已布局实验猴繁育领域。
最先开始行动的是药明康德,2019年公司子公司苏州药明以8.04亿元对价收购苏州康路生物100%股权而拥有了约2万只的实验猴。
其次,康龙化成在2021年先后完成了对肇庆创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控股权,收购中科灵瑞(湛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对实验动物(实验用猴)供应链的布局。
2022年上半年,昭衍新药以18.05亿元完成了对广西玮美生物和云南英茂生物各自100%股权的收购,获得1.96万只实验猴。
由此,市场传言上述三家公司垄断了国内实验猴,但其实国内90%的实验猴养殖在未上市的私企手里。而且,实验猴作为生物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公允价值计量列示,而三家企业的生物资产中不仅有猴类,还包括鼠类、犬类等其他生物资产,所以根据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昭衍新药的公允价值数据估算一下,三家公司实际上拥有的实验猴均不会超过2万。除去老的小的病的,真正能够进入临床研究的也不多。
猴价格不合理的飙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为炒作。从公允价值考量,猴价格只要上涨,那可是妥妥的利润啊。但是猴价格只要下跌,也将成为吞噬利润的黑洞。昭衍新药也不会料到猴子价格这么快就被打下来了。
截至5月,国内食蟹猴采购均价12.55万元/只,恒河猴均价12.28万元/只,比2022年19.40万元/只的高价格下降了35.31%。另有公开采购数据显示,部分地区和学校实用猴采购价格已经降至8万元以下。就昭衍新药中报业绩崩溃的例子,国内CXO机构大规模囤实验用猴是否不明智?
先说,食蟹猴市价下跌并不会影响昭衍新药现金流和导致公司财务恶化。因为公司来自实验模型供应业务的收入仅占公司总收入的0.2%,可以忽略不计。昭衍新药核心收入来源于公司药物非临床研究,收入占比近98%。
而CXO机构如果有足够高的实验猴自给率,一方面企业能够达到成本优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企业订单获取有所帮助,也就是说拥有猴源的CXO有更强的接单能力。
2、A股实验用猴头部玩家PK
药明康德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公司在上半年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被很好的消化掉了。2023H1公司营收188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53亿元同比增长14%,综合毛利率40%。
其中Q2,化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收入同比强劲增长51.6%;测试业务同比增长23.6%,临床CRO及SMO同比增长29.6%;生物学业务同比增长17.5%。除了CTDMO毛利率为负,成熟业务毛利率保持在35%以上。
康龙化成上半年成熟板块在收入和利润端均持续稳定增长,也很好的平抑掉了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度下降的影响。如果剔除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公司经调整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6%-31%。
而昭衍新药没有上述两家公司的业务布局广,从而没能平抑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过,近五年营收和净利润CAGR增速,昭衍新药领先。营收增速方面,药明、康龙、昭衍三家公司在2018-2022年的营收CAGR分别为42%、37%及55%,净利润CAGR分别为40%、41%、77%。
另外,近两年合同负债增速,药明在合同负债的规模上领先15.8亿元升至25亿元,但在合同负债的增长势头方面,昭衍由5.8亿元提升至13亿元更胜一筹。康龙的合同负债由4.7亿元升至8.3亿元。合同负债逐年增加,与实验猴源部分自给有关。
猴源自给率越高接单能力就越强。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占药明康德整体收入比重约38%。
总结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CXO已经具备了世界工厂的能力。数据显示,2022年博腾股份(300363)境外收入占比89.9%,凯莱英(002821)境外收入占比84.7%,康龙化成境外收入占比81.8%,药明康德境外收入占比80.9%,泰格医药(300347)境外收入占比49.2%。全球创新药资本寒冬对CXO机构影响较小。
对于CXO机构,真正的大金主还是海外大型制药公司。这是基于大型制药公司在研发投入上仍强势增长。如阿斯利康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3%;艾伯维研发投入40.25亿美元,同比增长29.6%;罗氏研发投入73.51亿美元,同比增8%;GSK研发支出28.85亿美元,同比增长7%。
虽然,跨国药企根据发展策略缩减管线,调低临床成本,对临床需求正在下降。但是跨国药企通过并购成熟管线的方式扩大市场规模,中国ADC药企2023批量出海就是最直接的例证。也证明了中国创新药在ADC领域的追赶,正在缩小与跨国药企的差距。
跨国药企将成本风险转嫁,中国药企则利用成本相对优势做大做强,并能激发中国创新药逐步走向全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