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触控保持市场领先,OLED 屏渗透率提升&产品迭代带来成长动能: 指纹方面:2022 年公司在该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加大了对新型生物识别产品的研发投入,目前正与国内外品牌客户进行量产调试,为公司指纹传感器后续发展再添新动能;公司的超薄屏下光学指纹方案在高端手机市场持续获得全球客户认可;公司超窄侧边指纹和侧边电容指纹已成为LCD 屏手机的标配,市场份额保持领先,并受到折叠屏手机青睐。触控方面:公司新一代高性能、低功耗OLED 软屏触控芯片,凭借支持高刷新率、低延迟等极致性能备受手机客户青睐,2022 年出货量及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新一代OLED 硬屏触控产品以优异性能与良好交付持续收获国际客户,为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打下坚实基础;折叠屏OLED 触控芯片成功上市,打破该市场产品单一化局面,为更大、更薄的折叠/卷曲手机及主动笔应用提前预备解决方案。公司中大尺寸触摸屏控制芯片凭借优异性能成功大规模量产,赢得国内一线品牌客户,2022 年持续获得客户PC 旗舰机型量产,在安卓平板市场占据领先的市场份额。整体上来看,公司在指纹和触控领域近几年都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另外,伴随着国内面板厂产能提升、降价提高产品市占率等推动了目前柔性OLED 手机面板价格持续下降,更多档位的机型有望搭载柔性OLED 屏幕。我们认为OLED 面板渗透率的提升为公司打开了成长空间。
新品营收逐步起量,平台化雏形初现:公司全力投入和布局“传感、计算、连接、安全”四大核心技术领域,坚持以“创新技术、丰富生活”为使命,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型IC 设计公司。在全球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初具雏形。根据公司2023 年4 月27 日的投资者调研纪要显示,从手机、PC 到智能穿戴产品,公司产品组合正在增加,营收来源也日趋多样化。在这个市场上,除了公司传统的触控,生物识别产品以及并购的音频功放产品,以及大家了解的可穿戴领域的健康传感器、BLE 和AudioCodec 产品以外,公司的eSE/NFC、光感以及新的生物识别产品仍在开发以及客户量产的导入之中。公司蓝牙产品已经通过了苹果认证,是苹果MFi 的会员,在生态系统里已经有出货。另外,触摸屏控制芯片这块,公司在国内汽车市场已经接近20%的市场占有率并且还在高速成长,与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正在建立日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最近三年约180%复合增长率的可喜进步。2018 年-2022 年公司其他芯片业务收入分别为0.03 亿元、0.22亿元、5.43 亿元、9.11 亿元、8.19 亿元,营业收入逐步起量。
研发项目持续优化调整,公司减值压力已经趋缓:根据公司发布的2023 年半年度业绩预亏公告,我们看到了几个较大的转变:1、研发项目持续优化调整。基于消费类电子市场的需求大幅减少、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TWS 项目错过了最佳的上市时间,考虑到后续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投入,预计该产品的净利润会形成亏损,公司停止TWS 项目的研发工作;2、存货水位持续下降。2022 年末公司存货大概17.95 亿元,库存水位达到历史性高点,经过2023 年上半年连续两个季度的消化以及计提存货资产减值损失,公司预计2023 年上半年度存货账面余额减少7.5 亿元,2023 年下半年度不存在大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情况。我们认 为,公司上半年末的存货水平已回归正常水位,再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情况目前看基本不存在,伴随着公司研发优化的逐步到位,费用开支有望回归相对合理水平,在营收基本盘相对稳健的前提下,由于减值损失和费用端的逐步优化,公司利润有望逐步释放出来。
投资建议:维持前次预测,我们预测2023 年至2025 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39.82亿元、47.02 亿元、54.06 亿元,分别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7 亿元、5.08 亿元、6.56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0.21 元、1.11 元、1.43 元,对应的PE 分别为245.9 倍、46.7 倍、36.2 倍,考虑到公司是国产触控、指纹识别芯片龙头厂商,且持续在进行的研发优化效果将逐步显现,公司平台化雏形已现,未来其他产品有望逐步贡献业绩,维持增持-A 建议。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景气、同业竞争加剧、新品研发及导入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