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耗材改革推进 关注创新方向

2023-09-10 15:10:12 和讯  浙商证券孙建/司清蕊
  投资要点
  本周《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支付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发布、首次DRG 与带量采购联动结果落地,耗材改革持续推进,建议关注成本控制能力强、拥有突破式创新产品的企业。
  本周思考:耗材改革推进,关注创新方向
  一、2023 年9 月5 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支付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纳入医保支付的耗材范围,推动支付政策科学化精细化。
  观点:
  1.推进耗材分类与代码全国统一、明确纳入医保支付的耗材范围。
  (1)推进医用耗材分类和代码统一、逐步实行医保通用名管理、“十四五”期间建立全省统一医保耗材目录,逐步扩大国家目录涵盖的耗材类别范围。(2)明确纳入医保支付的耗材范围。一方面,坚持“保基本”的原则,将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用耗材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临床价值不高、价格或费用远超基金和患者承受能力的医用耗材,以及非治疗性康复器具等不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另一方面,“技术劳务与物耗分开”、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与医用耗材支付管理联动,逐步将未被纳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构成的一次性医用耗材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管理范围。我们认为,以上举措或将促进医保耗材管理统一规范,或将作为下一步医保支付管理的基础,助推医保支付更加科学化。
  2.独家产品谈判准入,或将推动创新产品放量。
  鼓励优先将符合现行支付政策的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耗材纳入目录、探索对独家或高值产品通过谈判等方式准入,既保证了标内产品的优先使用,又为创新产品留出空间,或将推动独创性的创新产品加速放量。
  3.统筹优化支付政策、协同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精细化管理保证创新产品合理使用又有望减少非必要医保支出。
  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的协同推进机制,同时逐步淘汰单纯依据费用分段支付、一刀切的定额或限额支付等粗放的支付政策,转向统筹考虑基金承受能力、参保人负担等因素,对部分价格或费用较高的医用耗材设定先行自付比例;完善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价格协同机制,满足临床可相互替代、医保管理趋同等的耗材,可制定统一支付标准,我们认为,以上设定,既保证创新产品合理使用又有望降低医保非必要支出。
  二、2023 年9 月5 日,北京医保局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DRG 付费和带量采购联动管理采购产品中选结果的通知》,首次DRG 与带量采购联动中选结果落地,降幅温和。
  观点:正如我们在《医改新变化,DRG/集采联动》报告中分析的,1. 我们认为DRG 与带量采购联动,耗材降幅或更趋合理。DRG 限制费用极高病例与费用极低病例,单个病例在合理付费范围内波动,而且会逐年进行调整至合理水平,若耗材一次性降价过多,医院无法享受厂商较好服务,还会面临下一年DRG 付费的调整。我们认为,在联动下,医院会更倾向于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并留出部分创新器械的使用空间。以“磁定位异/星形诊断导管-等  间距电极”为例,本次最高有效申报价为28000 元,而在中标结果中进一步进行了产品规格的细分,其中微创电生理“磁定位异/星形诊断导管-等间距电极-50 极及以下”中标价25198 元,降幅10%,而波科“磁定位异/星形诊断导管-等间距电极-50 极及以上”中标价则为28947 元,高于该品类的最高有效申报价,分类更为细化、降幅更加温和。
  2. 量:强化标内份额,也留出创新产品空间。从填报总量上来看,本次填报总量不得低于2021 年实际采购量的90%,我们认为,首年DRG 价位不做调整,而集采耗材价位下降,医疗机构为保障结余,或鼓励医疗机构强化标内耗材的使用。同时,对于DRG 定价与医院等级也有一定相关性,对头部医院来讲,首年DRG 价位不做调整,留出了标外创新器械的使用空间。
  3. 企业:平台型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企业或有更好生存空间。我们认为,若DRG与带量采购联动推行,不同省份医保情况、DRG 支付、医院等级分布等均有自己的特异性,对耗材的选择或也不尽相同,产品种类完善、高中低端产品布局齐全,并有持续快速创新迭代能力的企业或将更具竞争优势,同时,DRG与带量采购联动也为高难度手术、突破式创新留出空间,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或有更好的放量窗口期。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完善的产品布局与持续的创新迭代能力是政策持续推进下企业的立足之本,推荐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平台型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企业,推荐微创医疗、迈瑞医疗、微电生理、心脉医疗、微创脑科学、南微医学等,关注先健科技、归创通桥等。
  风险提示:新品商业化不及预期;集采降幅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格局恶化等。
  行情复盘:板块下跌,估值下降
  涨跌幅:本周医药板块下跌2.4%,跑输沪深300 指数1.05 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中涨幅排名倒数第3。2023 年以来中信医药指数累计跌幅12.9%,跑输沪深300指数9.5 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倒数第4 名。
  成交额:截至2023 年9 月8 日,医药行业成交额为1966 亿元,占全部A 股总成交额比例为5.0%,较前一周下滑1.2pct,低于2018 年以来的中枢水平(8.1%)。
  板块估值:截至2023 年9 月8 日,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历史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5.56 倍PE,环比下降0.58。医药行业相对沪深300 的估值溢价率为132%,环比下滑3.4pct,低于四年来中枢水平(174.0%)。
  细分板块涨跌幅分析:根据Wind 中信医药分类看,本周医药子板块普遍出现下跌。其中化学原料药(-3.0%)、医疗服务(-2.9%)、中成药(-2.5%)、医药流通(-2.5%)、医疗器械(-2.5%)等均有较大跌幅。
  根据浙商医药重点公司分类板块来看,本周医药各子板块也均有所下跌,其中CXO(-4.3%)、中药(-3.3%)、API 试剂及出口(-2.8%)跌幅最大。具体看,CXO 板块的康龙化成(-8.2%)、九州药业(-7.7%)、维亚生物(-7.5%);重要板块康缘药业(-4.7%)、以岭药业(-4.6%);API 试剂及出口板块富祥药业(-8.3%)、普洛药业(-5.8%)等跌幅较大。
  沪港通&深港通持股:截至2023 年9 月8 日,陆港通医药行业投资1596 亿元,医药持股占陆港通总资金的8.6%,医药北上资金环比减少68 亿元。细分板块中,医疗器械、中药、化学制品净流出较多。
  整体来看,医药估值和持仓仍处于历史低点,投资者在底部震荡中待医药板块催化,我们认为在医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2023 年度医药策略周期论角度,中药、配套产业链、创新药械处于复苏新周期、政策周期消化、企业经营周期过渡的多  周期共振阶段,可能成为未来投资主线。我们推荐预期底部、经营周期弹性体现的中药、仿制药、先进制造产业链、创新产业链以及医疗硬科技方向。
  2023 年医药年度策略:拥抱新周期
  复苏新周期、政策周期消化、企业经营周期过渡,把握2023 年医药新周期主线。
  推荐方向:中药、仿制药、创新药械及配套产业链(CXO/原料药)等;逻辑支撑:①2023 年复苏新周期:诊疗量快速恢复;②政策周期:控费政策持续优化带来合理量价预期;③产品周期:创新药械产品持续迭代满足未及需求的量。
  2023 年行业边际变化:2023 年新周期、集采时代“量”的修复,贴息等医疗新基建放量;卫健委、医保局等配套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政策持续推进,联盟集采促进放量;仿制药集采、脊柱等高耗集采、续标政策规则延续科学、合理化。
  中药:近期部分中药公司如东阿阿胶、康恩贝、同仁堂、天士力、健民集团、济川药业、康缘药业、葵花药业、华润三九等披露经营近况,持续验证我们前期提出的中药新复苏逻辑,历史负债率低点、营运效率提升奠定了业绩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推荐:康恩贝、康缘药业、济川药业、羚锐制药、桂林三金,建议关注九芝堂、以岭药业、东阿阿胶等
  配套产业链:药明康德、凯莱英、泰格医药、百诚医药、九洲药业、康龙化成、诺唯赞、键凯科技、健友股份等。
  创新药械:迈瑞医疗、联影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心脉医疗、奕瑞科技、复星医药、贝达药业、科济药业、君实生物等。
  风险提示
  行业政策变动;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业绩低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