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3日凌晨,被称为“一年一度科技春晚”的苹果发布会上,iPhone15(苹果品牌手机)系列手机重磅发布,并带来了一个历史性变化——iPhone 15系列首次搭载USB-C(一种USB接口外形标准)接口,取代之前的Lightning(闪电)接口。
发布会后苹果官网显示,iPhone 15/15 Plus、15 Pro/15Pro Max起售价分别为5999元、6999元、7999元和9999元。9月15日晚8点接受预购,发售日期为9月22日。
视觉中国图
而能跟苹果正面硬刚的华为旗舰手机,经多年卧薪尝胆后也已走在回归的道路上,并于8月29日“截胡”iPhone15,抢先开售Mate60 Pro(华为品牌手机)系列,随后又上架MateX5,均是开售即秒光。
但无论是苹果库克还是华为余承东,摆在他们面前的都是一个相当严峻的市场环境。据Counterpoint(市调机构)公布的数据,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8%,环比下降5%。这已经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连续八个季度处于下滑通道。
此外,众多年轻人已将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延长至创纪录水平:从以前追随苹果、华为新品一年一换,到如今超3年不换。
“23%用户的手机已经用了三年”,这个数字也曾让小米创始人雷军非常惊讶。
荣耀首席执行官赵明此前也是感同身受,他甚至透露,荣耀几乎是所有品牌中换机周期最长的。
Redmi(红米)品牌负责人卢伟冰也曾在微博向网友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年轻人不换手机了?随着iPhone 15登场,以及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华为Mate60 Pro惊艳亮相,能再次点燃年轻人的换机热情吗?
以前年轻人爱换手机,现在换手机壳
你有多久没换手机了?刘艺给出的答案是:5年。
5年前,他因无法忍受安卓系统的卡顿和电池续航问题,首次拥抱苹果,买了一台iPhone 7 plus,然后一直用到现在。当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换手机,他告诉记者,“目前这个手机凑合还能用。”
在广州从事传媒行业的李俊,上一次买手机也大约在5年前。不过他使用过的手机有好几部是自己家里人用过的二手机,“我对手机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它能发微信,能上网,能打电话就行了。”
深圳一名“果粉”李虹则是电子产品狂热爱好者。去年,她为了尝鲜苹果的“灵动岛”功能,不惜加价从“黄牛”手里买入一台iPhone 14 pro max。而今年她却说:“无论苹果怎么创新,我都不会再买了,一个手机奔着3年用,用腻了换个壳。”
为什么没有换机的欲望了?李虹表示,她现在的手机内存大,系统流畅,电池耐用,“今年看到苹果新款机型各种配置曝光,内心毫无波澜。苹果高端机动辄上万,感觉用一年就换还是有点奢侈,功能都大同小异。”
不换手机之后,李虹爱上了换手机壳,她说:“经常买手机壳,每次换壳都有一种换手机的新鲜感。”
广州一名电商从业者陈宇最近则有换机的欲望。他正在用的安卓手机太卡了,“有时候着急要用手机,它给你卡,就很难忍。”陈宇用不惯苹果系统,想换一个系统运行速度跟苹果一样流畅的手机。
年轻人当真不爱换手机了吗?为了深入验证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近日联合科创板首家数据分析提供商慧辰股份,进行了一项受访者换机意向调研。通过HCR慧辰XMfactory平台(慧辰股份旗下平台)发放并最终回收1064份有效问卷,形成了最新的智能手机消费态度报告。
结果显示,相比于之前两期调研,本期调研显示,受访者换机意愿有明显提升。超过一半(56.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当前有购买/更换手机的计划。这些有计划换机的受访者中,33.7%认为自己会在近1个月内换机,50.2%表示会在近3个月内换
我们也让调研对象为自己2023年内购买/更换手机的意愿打分,结果,有37.9%的受访者打出了10分(有意愿),85.7%的消费者给自己的购买手机意愿程度打了8分以上。
此外,有32.2%的受访者对是否更换手机表示“还在观望”。受访者无法下定决心购买智能手机的前三大理由分别是:“当前手机功能足以满足使用需求”“新款手机功能、性能无明显提升、无法产生购买欲望”“想再等一等促销优惠”。
仅10.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目前没有”购买手机的计划。不过,调研也显示,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体,购机意愿确实相对保守。
接受调研的受访者中,超过75%的消费者现正使用的手机是1年之前购入。存储空间、续航、操作系统是较多受访者关注的三大指标,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加关注续航、性能、价格。
尽管近期消费者换机态度指数有一定改观,但用户换机周期持续拉长已成为行业共识。Strategy Analytics(市场调查机构)在2021年9月发布的调研报告称,中国消费者换新手机平均周期为28个月。去年12月,Counterpoint一位副总监对外表示,预计中国2022年手机换机周期将长达43个月(三年零七个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而在此前几年的手机消费黄金时期,中国消费者平均一年多就换一次手机。
创新瓶颈难突破,但手机却更耐用了
其实,手机销量下滑的大趋势,从五六年前就开始了。2017年至2022年这6年里,国内手机出货量总体呈现逐年下探趋势,仅2021年出货量有同比拉升,主要得益于5G手机出货的拉动。到2022年,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同比下降22.6%到2.72亿部,5G手机的出货量也表现出了乏力,同比下降19.6%到2.14亿部。同时,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1.3%到12.1亿台。
手机厂商似乎正面临着“微创新”悖论:一方面缺大的创新,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换机意愿下降;另一方面,企业在“微创新”层面不断内卷,使得手机的耐用性提升,消费者换机意愿进一步下降。有Counterpoint的高级分析师表示,硬件创新上,基础物理学很大程度上决定科技的高度,但摩尔定律趋于失效;除苹果外,当前各大安卓厂商普遍搭载高通及联发科的芯片,按照惯例,每年高通、联发科先进制程工艺的芯片发布后,都将吸引众多手机厂商争夺“首发”,但也因此导致各大厂商的同质化进一步加剧。“碍于手机大小和轻薄度的要求,目前,主流厂商的电池容量也被锁死在4000毫安~5000毫安;而摄像头数量,像素及屏幕创新已接近趋同,2022年主流旗舰手机摄像头为3~4颗,主摄像头像素锁定5000万,光学防抖、AMOLED(一种显示屏技术)屏幕及120赫兹刷新率已成为标配。”
手机领域缺少颠覆性产品,就连苹果也不例外。
“在过去几年中,全球手机市场规模出现下滑,行业变得越来越‘卷’,手机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作为行业的领导者,苹果每一年发布的新机,好像大家都可以想象到。虽然苹果在处理器核心能力上进行一些提升和改进,但没有‘something special news for us’(‘给我们一些特别的消息’),似乎苹果也遭遇到创新瓶颈。”今年6月的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荣耀CEO赵明直言。
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乏力被写在每年新机型上市数据里。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10年前的2013年,中国市场上市手机新机型2861款,平均每天有将近8款新手机上线。到2022年,全年上市新机型累计只有423款。
在缺乏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大创新背景下,企业不断用“微创新”修修补补,这让手机的耐用性越来越好,消费者们的换机周期进一步延长。
最早发现此问题的是雷军。2020年8月,雷军发了一条微博:他在开半年总结会时留意到一个数据:23%用户的手机已经用了三年,这个数字让他非常惊讶。
2个月之后,中国移动终端实验室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用户的换机周期平均达24.6个月。
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2022年9月19日的一个深夜,Redmi(红米)品牌负责人卢伟冰也在微博向网友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年轻人不换手机了?
手机供应链也遇寒气,砍单阴影笼罩?
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市场销量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570万台,同比下降2.1%;上半年出货量约1.3亿台,同比下降7.4%。IDC去年底曾预计,中国智能手机换机周期将会增加到34个月。
赵明曾有过回应,他甚至透露,荣耀几乎是所有品牌中换机周期最长的。“我们内部也在问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说要持续地做好老用户的服务和升级,不能因为荣耀品牌的消费者换机周期长,就通过降低服务质量的方式来加速他们的换机,要用更好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对于全球手机行业而言,每年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今年初,realme(真我)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谈到市场形势时表示,“确实,现在整个中低端市场的消费者会变得更加谨慎,也更加会货比三家。”展望下半年,徐起向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说,“今年,我们预计(大盘销量)2.7亿台,但也要取决于下半年整体趋势的走向,因为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整个经济的恢复、新品牌的回归等等,整个行业跟去年(相比)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异,但竞争会更加激烈。”
据Counterpoint最新预测,各地区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延长至创纪录水平。
一个产业的“寒气”会上下传递。去年3月,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发文称,2022年,中国主要安卓手机厂商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原2022年出货计划的20%,其中70%以上都使用联发科芯片。由于消费者信心低下,未来几个月订单可能会再次减少。
手机供应链的“砍单”阴影笼罩着整个2022年。
进入2023年,情况并没有好转。近日,全球最大的传感器供应商索尼的一位财务部高级总经理在简报会上对分析师表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复苏速度比我们预期的要慢,美国市场的情况也在恶化。我们原本预计智能手机市场将从本财年下半年开始复苏,但现在我们预计至少要到明年才能实现。”
索尼集团近日宣布上调了全年营收预期,但将其归功于游戏和娱乐行业,并警告称智能手机市场仍然低迷。但大多数手机供应链企业没有索尼那么“幸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对全球30家核心手机零部件企业的2023年上半年业绩进行梳理发现,19家企业营收出现下滑;22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有8家企业出现亏损。
处理器芯片方面,目前除了苹果iPhone采用自研的苹果A系列手机芯片之外,安卓阵营的各大手机厂商大都采用高通和联发科的芯片。这两家芯片巨头当下的日子都不好过。
据高通公布截至6月25日的第三财季业绩,公司第三季度营收为84.51亿美元,同比下滑23%;净利润为18.03亿美元,同比下滑52%。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公司净利润也同比下滑37%。
业绩压力下,高通首席执行官安蒙近日在财报分析师会议上透露:“我们对市场持保守看法,并将积极采取额外的成本行动,以确保高通处于有利地位。”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文件中,高通表示将会裁员,并因此产生大量的裁员费用。
联发科二季度财报也显示,公司合并营收为981.35亿元新台币,同比下降37%;净利润为160.19亿元新台币,同比下降55%。
华为与苹果上新,能否重燃换机热情?
国内芯片企业同样承压。8月11日上午,中芯国际赵海军在财报电话会上坦言:电子产品的需求低于预期,市场信心不足,芯片公司压缩开销。赵海军提到,手机和消费电子领域仍处于创新瓶颈期,“没有新的亮点,需求不增反降,换机周期变长。”
屏幕是手机成本最高的零部件之一。今年上半年,国内“面板一哥”京东方A在营收超过800亿元的背景下,归母净利润只有7.3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近89%。董事长陈炎顺显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维信诺、深天马则在2023年上半年“不得已”交出亏损的成绩单。全球最大的PCB(印制电路板)生产商鹏鼎控股(002938)的“烦恼”也不少。最近,这家公司频繁收到来自投资者的质疑,原因是公司股价持续大跌,创下近4年新低。鹏鼎控股今年上半年也迎来业绩“变脸”。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15.35亿元,同比减少18.71%;净利润约8.12亿元,同比减少43.08%。鹏鼎控股方面称,下游终端产品景气下行给公司短期业绩增长带来压力,但随着行业去库存结束和下半年旺季的到来,短期业绩压力将得到缓和。
外界又把目光转向华为和苹果。2017年3月,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来到中国。那一年刚好是第一代iPhone发布十周年,苹果营收超2000亿美元。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库克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苹果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认为,只要自己能设计出最好的产品,世界上一定会有很多人想买。
那时,库克还不知道,3年之后,苹果将失去中国高端手机“一哥”地位。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段智能机市场份额中,华为以44.1%拔得头筹,苹果为44%。
然而,属于华为的荣光也“昙花一现”。2019年5月,华为被美国加入“实体清单”,供应链遇阻。2020年8月举办的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余承东公开了华为面临的困境,“华为的麒麟系列芯片在9月15日之后无法制造。”当时,华为形容自己为“二战期间千疮百孔的飞机”。
调查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华为手机出货量便出现同比下滑,且下滑幅度高达23%。2021年,华为手机销量“一落千丈”,在IDC公布的年度出货量榜单中,华为已被列入“others”(其他)行列。
华为空出的高端市场份额,除了苹果,没人能接。只不过,库克口中所说的“最好的产品”创新越来越乏力。2019年开始,苹果就开始被吐槽为“挤牙膏大师”,这种讨论一直延续到iPhone 13、iPhone 14。
再从iPhone 15系列手机来看,仍无颠覆性创新,仅是进行了系列“微创新”:首次搭载USB-C接口,引入了全新的操作按钮(Action Button),替代左侧的静音拨片,同时用上了钛金属外壳,搭载的A17 Pro(芯片型号)芯片是最新3纳米制程芯片,今年全系iPhone 15拥有去年iPhone 14 Pro上的灵动岛屏幕,而在iPhone 14系列中,只有Pro款才拥有灵动岛设计。
华为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受制裁4年之后,今年8月4日,东莞篮球中心“热潮涌动”,这里正在举行2023年华为开发者大会。华为余承东开场便道:“轻舟已过万重山,华为的旗舰手机也正走在回归的道路上。”。这句话让外界遐想联翩 ,纷纷猜测华为5G手机将回归。
8月29日,在没有预热、没有新品发布会的情况下,华为Mate 60 Pro直接开售。配置方面,公司并未在产品页面列出Mate 60 Pro的处理器信息,同时也并未说明是否支持5G网络,但通过网络测速软件测试可以看到,Mate60 pro的上下行速度符合我国5G网速标准。
华为以一种大胆且罕见的方式给那些期待华为5G手机的消费者带来了惊喜,外界称Mate 60 Pro为“争气机”。截至目前,无论是Mate 60 Pro还是华为Mate60 Pro+都已售罄。
雷军曾经说过,“手机行业,从来没有一家公司在销量下滑后,还能成功逆转的,除了小米”。现在看来,这句话也不全对,华为可能正在打破这个“魔咒”。
上述Counterpoint副总监认为,华为这些年因为制裁的关系,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深挖供应链厚度,把一些“高端技术”下放,在创新上令人雀跃,市场反馈活跃。
当前,苹果在国内高端市场的份额一骑绝尘。但华为的回归,必然会对国内手机的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尤其高端市场的竞争格局。郭明錤就直言,华为的归来可以逼迫苹果走出舒适圈。
接下来,国内手机的市场格局或重新排位。换而言之,华为与苹果接下来在高端市场恐有新一轮“厮杀”。
华为Mate60 Pro最大亮点是: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据华为终端李小龙在微博透露,当前只有电信卡能支持天通卫星通话功能,可以在中国电信APP自助申请开通。
9月5日,华力创通(300045)宣布年内与某客户签署采购主协议,最近12个月内已累计收到前述客户采购订单总金额2.1亿元。华力创通公告一出,资本市场产生联想,按捺不住“躁动”了起来。虽然华力创通并未透露客户信息,但丝毫不影响公司股价接连涨停。
前述慧辰股份和每日经济新闻联合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有购买/更换手机计划的消费者中,大部分(63.7%)消费者的购机预算为3000元~6999元,并且多数(36.6%)集中在4000元~5999元。换机意向品牌中,华为热度最高(44%),iPhone其次(18.9%)。
郭明錤日前在社交平台上也透露,华为Mate60 Pro下半年的出货计划已提升约20%至550万部~600万部;并预测发售12个月后的累计出货量至少将达到1200万部。
据Trend Force集邦咨询(咨询服务机构)公开预测,iPhone 15新机全系列产出约8000万支,相较去年同期增长近6%。但集邦咨询同时提到,市场景气不佳,加上华为的强势回归,可能将冲击今年iPhone整体销量,因此预估iPhone全年生产总数约落在2.2亿至2.25亿部,同比减少约5%。
AI大模型与折叠屏 能否成新的增长点?
如何找到智能手机的新增长点,激活消费市场,成为各大手机厂商必须面对的难题。
各大手机厂商试图在玩法上进行突破,如iPhone的灵动岛以及其他厂商的曲面屏手机,但效果有限。当前,不少厂商正欲借AI(人工智能)大模型酝酿一场自救。
今年8月,小米官宣将在手机终端引入AI大模型。前不久,华为刚推出鸿蒙系统4引入盘古AI大模型。6月底,荣耀首席执行官赵明也曾剧透,将把AI大模型引入终端,但具体落地时间不详。年初以来,以ChatGPT(一款聊天机器人(300024)程序)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带动了AI大模型的持续落地和商业化,这无疑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随着AI走进千家万户,终端AI算力和应用的发展必不可少。
放眼全球,微软、谷歌、苹果、英特尔、高通等各大科技巨头也正在加速布局面向消费级和企业级的终端AI。其中,高通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了一个15亿参数的模型在手机上运行,这一生成式AI解决方案只用不到12秒即可在手机上生成AI图像,无须访问任何云端。这让人们看到,生成式AI落地终端已经成为现实。
此外,外观形态新颖、可打造差异化体验的折叠屏手机也吸引到了消费者的关注,实际上,它也是下滑手机市场中难得的例外。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销量同比增长72%。其中今年一季度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销量同比增长51%,二季度销量同比增长99%,已实现连续十一个季度的同比正增长。
早在2019年,三星、华为便率先推出折叠屏智能手机,开创了折叠屏这一新赛道,经过四年的发展,随着折叠手机续航、重量、大小屏融合、APP(手机软件)适配等问题的持续解决,折叠屏市场成为各家必争之地。
而临近“果粉狂欢节”,国产折叠手机进入新品密集期。8月中旬,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发布折叠屏旗舰小米MIX Fold 3;随后,OPPO发布了第二代竖折款产品Find N3 Flip,9月8日,OPPO表示,第二代竖折Find N3 Flip首销销售额较上代提升91%;本月中旬,荣耀方面也将发布新款折叠产品。虽然折叠品类在整个手机市场中的占比仍较小,但其日渐成熟也是帮助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2022年全球占比达到了26%。该机构还预测,2023年中国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将突破500万部,并有望将在2024年迎来爆发,达到1000万部;2025年,中国折叠屏市场规模将达到1700万台。
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已有折叠屏手机将竖折产品(联想moto razr 40系列)的起售价拉低到4000元内。在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看来:“随着技术的成熟、提升和良品率的进步,以及出货量的增长,整体折叠屏产品的解决方案成本还是在不断下降的。未来折叠屏产品尤其是竖折产品,价格还有下探空间。”
《长安三万里》电影中,当李白的船舶行至古白帝城,满头银丝的他在调转船头之际欣喜地向天吟道:“轻舟已过万重山。”电影就此结束,但现实世界没有“结局”一说。前方还有其他的“山”,等着手机厂商们一一翻越。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艺、李俊、李虹、陈宇均为化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