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引发市场关注,我们要如何理解公告蕴含的市场信号?又该如何解读公告背后的行业现状和趋势,以及投资机会?
1、低端过剩,高端不足
9月18日,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提高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从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集成电路企业和工业母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20%在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20%在税前摊销。
随着相关政策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工业母机也闯入大众视野,高端芯片“卡脖子”的瓶颈愈缩愈紧,政策优惠偏向倾斜半导体企业是应有之义,但工业母机企业也等量齐观的享受同等待遇,不少外行人士对此颇感不解。
实际上,被海外发达国家领先乃至局部垄断的领域,除了集成电路之外,工业母机也是一个国民讨论度低、但是关乎国家科技创新进程的战略性、基础性行业。被誉为“万机之母”工业母机,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通用设备、军事工业等领域。
来源:中邮证券
目前,我国机床的消费量、生产量均占全球近1/3的分量,在全球机床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严峻的现实是,中国工业母机向来存在大而不强的“老大难”症结,低端过剩内卷,中端产能不足,高端受制于人,形成自主可控的机床产业已刻不容缓。
以2022年我国机床进出口数据为例,机床进出口均价分别为7.71万美元/台和0.05万美元/台,进口的高端机床售价是低端出口的100多倍。由于低档数控机床行业门槛低,进入企业多,加之近年来低档机床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该领域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企业被迫卷入价格战的漩涡。
“如今还有很多机床企业家沾沾自喜于机床‘性能价格比好’,这在以前是行得通的,可现在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其基本规律是优质优价,也就是‘我的机床卖得贵还卖得掉’,这才是核心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也直击行业痛点并坦言,数控机床产品技术附加值低的现实。
一直以来,高端攻坚、自主可控、基础创新一直是机床行业加速突围道路上的高频词,可见高端市场亟需摆脱受制于人的处境,外资厂商大行其道,长期垄断90%以上份额,独食程度不亚于光刻机。
不像芯片断供一样为人所熟知的是,日本、欧美等国对我国的机床技术封锁的烈度,实际上相比光刻机等设备领域禁运限制的刀光剑影,也并未逊色多少。
海外国家加强了对我国的技术控制,增强了系统的安保,存在系统随时会被锁定的风险,如进口设备内部装有定位系统,若企业在未备案的情况下改变设备位置或生产其他产品,设备随时可能被锁定。国内尤其航天系统等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不能采用国外企业的设备,故在企业技术问题的突破上仍任重道远。
2、多重挑战,遍布机遇
工业母机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困境,固然和我国行业起步较晚、市场知名度小、外资厂商竞争压制相关,同时也源自于一系列负面因素的牵引,中国农业银行(601288)研究团队较为完整的梳理过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其一是国内数控机床行业集中度及市占率低,品牌竞争力差。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测算,2022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为1843.6亿元人民币,其中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床消费额分别为1240.3亿元、603.3亿元人民币。结合数控机床行业主要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数据,测算市场占有率如下:
机床行业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市场竞争激烈,产业集中度较低,2022年前十大上市公司市场占有率合计仅8.8%。其中国内机床收入体量最大的创世纪2022年数控机床业务收入为44.22亿元,市场占有率仅2.40%,按照2022年金属切削机床消费额1240.3亿元测算,其市占率也仅为3.57%。由于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单个企业无法大量投入资本进行研发创新,也无力承接国家工业领域重大科研项目,导致国产机床在高端领域与国外龙头差距拉大,品牌竞争力不足。
其二是国内企业留存利润较低,限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母机企业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新产品的市场接受也需要一定周期,因此,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受市场需求、客户认可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对于国内大多数的工业母机企业而言,净利润能达到10%已经实属不易,没有多余的留存收益能支持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和售后服务,进而会影响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民营企业只能通过抱团的方式来承接国家的重大研发项目。
最后,行业人才匮乏,专业人员及蓝领工程师较少,也是攻克高端领域的一大难点。机床行业的薪资水平与互联网等行业相比差距较大,且办公地点多为三四线城市,环境相对较差,对工程师的吸引力不足。行业人才的匮乏会影响先进技术的引入和高端设备的使用,并严重影响行业的研发创新及发展能力。
作为机床市场第一的大国,尽管当前大而不强,但是进口替代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积极因素在逐步发育。
2022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政策密集出台,精准支持工业母机产业链企业,为改善高端工业母机薄弱的局面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
2022年9月,国内首批机床ETF成立,跟踪标的涉及机床主机厂、数控系统、主轴等领域上市公司,为研发能力突出、拥有核心技术的机床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9月1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进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300024)等行业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也连续发力,继今年7月发布《关于工业母机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通知》后,9月1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再度面向工业母机行业定向支持,强化工业母机高端化趋势。
目前国产高端数控系统市场仍主要被外资垄断,未来随着国产数控系统性能提升,将逐步向中高端领域渗透,开始应用到中高端机床领域,比如广州数控和华中数控(300161)等,有望成为高端数控系统国产替代主力。海天精工(601882)、科德数控、纽威数控等整机厂商以及秦川机床(000837)等核心零部件厂商也备受关注。
同时,国产厂商逐步进入到航天军工领域国企的供应链,在民用领域,凭借越来越优异的产品性能也逐步与国产机床龙头达成联合攻关合作。
东吴证券(601555)认为,考虑机床行业市场的扩大、数控化率提升和国产化率提升,预计在悲观/中性/乐观的情况下,国内数控系统市场空间将从2022年的135亿元提升至2025 年的 153/174/196 亿元,因此高端国产数控系统龙头华中数控、科德数控也存在投资机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