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蓝伶俐: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丽水实践

2023-10-11 11:29:14 中国金融杂志 微信号

导读:丽水市紧紧围绕三大改革主线,以普惠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作者|蓝伶俐「丽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9期

2022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浙江省丽水市获批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试点推进一年来,丽水市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改革重点任务、加强组织机制保障、加快金融业务创新,推进试验区改革工作取得了开局性成效。

改革总体路线

丽水市在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为指引,紧紧围绕三大改革主线,以普惠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一是立足“中国生态第一市”自然禀赋,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嘱托,探索助推绿色发展的普惠金融服务路径。丽水市是“浙江绿谷”,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在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丽水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结合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首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等重要机遇,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模式。

二是立足“浙西南革命老区”红色本底,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千万工程”重要决策部署,探索助推共同富裕的普惠金融服务路径。丽水市是“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全域属于浙江省山区26县、革命老区县,肩负创建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普惠金融的内涵与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高度契合,在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丽水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指示要求,聚焦“新农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现代农业产业,以及低收入农户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等重点涉农对象,通过保险、担保、抵押、信用、支付结算等农村金融集成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下沉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全面提升“农”字头主体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立足“出山向海闯天下”浓厚氛围,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数字浙江”重大决策部署,探索助推开放发展的普惠金融服务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省期间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建设“数字浙江”的战略部署,并提出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丽水市外出创业群体庞大,作为全国重点侨乡,全市有41.5万名华侨遍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域外“两小”(小超市、小宾馆)主体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丽水市籍商户连锁经营的超市门店近6万家,一批批丽水人跨出山门、出海闯荡,形成了以“华侨经济”“两小”为代表的“丽水人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丽水市通过创新建立“两小”创业通平台、“数字侨务——侨汇结汇”信息平台等数字金融平台,激发丽水市在外创业群体经济活力,打通“两小”商户资金回流通道,大力推进数字金融与“地瓜经济”融合互促发展。

创新实践成效

丽水市自启动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以来,坚持“边申边建”原则同步推进改革任务实施,在试验区正式获批后,进一步加速推进改革任务落地,初步形成了一批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丽水模式”,部分改革经验实现了向金融标准转化。

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打造生态资产融资赋能新模式,助力产业兴旺。统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在全国率先发布《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创新指南》,创新推出以生态资产作为贷款抵质押物的“生态抵质押贷”模式,激活GEP未来收益权、取水权、小水电电费收益权、光伏发电收益权、生态补偿收益权、不动产生态价值等生态资产的金融属性,拓宽生态发展融资渠道。创新开发性金融模式,通过生态资源整合、政府配套生态补偿、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拼团贷款,提升生态项目融资能力,引导更多长期资金投向生态开发等乡村振兴重点产业。创新推出具备结算、溯源、信贷功能的“生态区块链贷”,如结合松阳茶产业,运用区块链技术创新推出“茶商E贷”,将溯源结算交易数据作为授信核心指标发放线上信用贷款,有效解决茶产业链等主体规模小、缺少抵押物、银农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难问题。

围绕碳中和先行区建设,创新打造普惠绿色融合发展新模式,助力生态宜居。以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林业碳汇试点,开发上线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碳汇交易平台,打造立足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林业碳汇交易中心,依托“两山合作社”建立林业碳汇收储开发机制,推进“零碳活动”“零碳会议”“零碳机关”工作培育林业碳汇购买主体。创新推出以林业碳汇收益权为质押物的“浙丽林业碳汇贷”,打通林业碳汇收储开发融资的价值实现通道。统筹推进“绿色金融+国家公园”建设,结合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创新推出林地地役权收益质押贷款,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推出将生态信用作为授信指标发放信用贷款的“生态信用贷”模式,通过金融赋能提升个人、行政村等主体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围绕盘活资源强村富民,创新打造数字普惠银保合作新模式,助力生活富裕。创新完善农村产权融资服务体系,在持续深化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改革基础上,联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拓宽可抵押物范围,并紧密结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创新推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有效推动资源变资本。创新建立“两小”创业通平台,为“两小”主体提供特色收单、数字增信、线上融资等服务,实现场景、科技、数据三融合,助力创业致富。创新“政银保”协同服务模式,由财政资金提供贷款贴息和保费补助,由银行机构提供低利率贷款,由保险机构提供贷款保证保险或由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为低收入农户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生产经营性项目提供贷款,变输血式帮扶为金融造血式扶持,截至2023年6月末,累计发放贷款14153笔、7.44亿元。创新推出保费“零”负担、保障全覆盖、结算“一站式”的低收入农户统筹健康保险,有效构筑低收入农户“因病返贫”的金融防线,低收入农户投保覆盖率达100%。

围绕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创新推进金融基础服务工作,助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建设,从小额取款服务起步,不断叠加代理转账缴费、小额人民币兑换、小额外币代兑、金融宣传教育等功能,并制定发布金融服务站标准,使农村金融服务站成为乡村文明治理的重要载体,截至2023年6月末,建成标准化农村金融服务站950个,实现有需求行政村全覆盖,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为载体,助力文明乡风建设,广泛开展整体批发集中授信业务,采取“无感授信、有感反馈”形式发放农户信用贷款。截至2022年末,全市农户信用贷款余额达278.34亿元,连续5年保持28%以上高增速,符合条件农户3万元以上信用贷款授信覆盖率达100%,农户贷款不良率仅为0.91%。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施“星海计划·金育工程”项目,开展防诈骗、反洗钱、打击非法集资等宣传,建设金融教育示范基地,以金融安全助力乡风文明。

面临的挑战

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对丽水市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改革逐步深入,丽水市既探索形成了改革经验,也厘清了需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的三大挑战,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改革工作重点。

挑战一:如何实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面对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这一共性难题,丽水市在上一轮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中,主要依赖财政奖补、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解决了成本高、风险大导致的普惠金融服务不可持续问题。但是在新一轮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中,主要依赖财政的方式难以为继。一方面,随着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传统奖补模式给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发展也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业务展业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此,如何通过创新用好金融科技、统筹用好财政金融政策,探索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是丽水市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挑战二:如何实现基层金融实践与顶层制度设计的螺旋式推进。丽水市在推进农村产权抵押、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林业碳汇金融等创新工作中,有较多改革进入了“无人区”“深水区”,面临顶层制度设计的瓶颈制约。例如,农房抵押贷款面临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不能跨村流转”的法律限制,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生态补偿相关顶层制度相对缺失的制约,林业碳汇金融面临CCER暂停问题,等等。如何在顶层制度现有框架内,通过机制、产品、模式创新,探索形成一条可复制推广的路径,为顶层制度设计提供依据,进而用好顶层制度政策进一步推动丽水市跨越式发展、实现丽水市金融实践与顶层制度设计的螺旋式推进,是丽水市需要面对的第二个挑战。

挑战三:如何实现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金融需求侧改革相互促进。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不仅要抓好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更要突出强调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于服务乡村振兴,需要聚焦融资、保险、支付、理财等金融领域,按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强村公司、村集体等不同市场主体进行分层分类,通过调查研究找准找实乡村振兴领域金融需求,通过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乡村振兴领域金融需求。对于这项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发挥金融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极作用,是丽水市需要面对的第三个挑战。

下一步发展和实践思路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下阶段,丽水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好“八八战略”所蕴含的求是观、方法论,认真贯彻落实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凝聚全市工作合力,创新形成更多“丽水经验”。在试验区建设实施过程中,将重点聚焦十大领域(即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产品抵质押标准”、助推环保行为正向激励的“生态信用贷”、助推碳中和先行区建设的“浙丽林业碳汇贷”、助推政府性融资担保市域共享的“丽享担”、助推丽水人外出创业的“两小”平台、助推强村富民的“政银保共富体系”、助推涉农产业主体培育的“新农人增信计划”、助推城乡金融服务差距缩小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助推华侨要素回流的“个人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助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健康评估体系”),争取在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中勇当先锋、勇探新路、勇创示范。■

(责任编辑  张黎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周文凯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