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10 月25 日,公司发布2023 年三季报: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90.47 亿元,同比+6.19%;实现归母净利润1.08 亿元,同比-98.0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23%,同比下滑10.60 个百分点。
销售毛利率11.79%,同比减少2.34 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0.03%,同比减少4.42 个百分点。
其中,2023 年Q3 实现营收845.22 亿元,同比+9.07%,环比-0.33%;实现归母净利润12.34 亿元,同比+1367.00%,环比+261.7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65%,同比增加2.23 个百分点,环比增加1.90 个百分点。销售毛利率15.88%,同比增加6.91 个百分点,环比增加2.05 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2.57%,同比增加2.12 个百分点,环比增加1.67 个百分点。
投资要点:
炼化产品价差修复,公司三季度业绩同环比改善明显2023 年Q3,公司实现营收845.22 亿元,同比+9.07%,环比-0.33%;实现归母净利润12.34 亿元,同比+1367.00%,环比+261.75%,同比+11.50 亿元,环比+8.93 亿元。其中,2023 年Q3 实现毛利润134.21 亿元,环比+16.88 亿元;财务费用达17.68 亿元,环比-12.04亿元;税金及附加达64.48 亿元,环比+3.15 亿元;研发费用达28.73亿元,环比+8.38 亿元;投资净收益达-0.04 亿元,环比-1.44 亿元;所得税达0.30 亿元,环比+1.51 亿元;少数股东损益达9.36 亿元,环比+5.18 亿元。毛利润环比改善,主要受益于公司主要产品价差改善,据Wind,在30 天原油库存假设基础上,2023Q3 汽油-原油价差达1827 元/吨,环比+5.21%;PX-原油价差达3684 元/吨,环比+4.63%。公司第三季度投资净收益环比增长,或由于第二季度受金融资产投资到期损失影响,二季度投资收益为负值,第三季度无相关损失。财务费用环比下滑或由于汇兑损失减少所致;税金及附加环比增长,主要系子公司浙石化消费税增加;投资净收益减少或由于本期期货平仓收益减少。展望四季度,10 月22 日,公司公告浙石化30万吨/年醋酸乙烯装置顺利产出合格产品、永盛科技年产25 万吨功能性聚酯薄膜扩建项目顺利投产,随着公司新产能逐步落地,看好公 司盈利逐步改善。
期间费用率方面,2023Q3 年公司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03%/3.63%/2.09% , 同比-0.02/+1.68/+0.29pct , 环比-0.03/+0.96/-1.42pct。
大力布局新材料业务,高附加值产品相继投产
在浙石化两期项目成功落地的同时,公司在浙石化范围内大力布局下游高端精细化工材料,2022 年8 月,公司公告了千亿规模的三大项目投资,包括3#乙烯及其下游化工品项目、高新能树脂项目、高端新材料项目,产品主要有EVA、DMC、PC、ABS、α-烯烃、POE、己二腈、PMMA 等,据公司测算,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均可实现净利润合计164 亿元。其中,年产40 万吨 ABS 装置、年产6 万吨溶聚丁苯橡胶装置和年产10 万吨顺丁稀土橡胶/共线年产7 万吨镍系顺丁橡胶装置于2023 年上半年成功投产,年产60 万吨苯乙烯装置、年产30 万吨醋酸乙烯装置于2023 年下半年投产,顺利产出合格产品。同时,公司还成立两家全资子公司荣盛新材料(舟山)和荣盛新材料(台州),荣盛新材料(舟山)将依托浙石化和中金石化,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荣盛新材料(台州)将聚焦高端聚烯烃、特种橡胶及弹性体、工程塑料等,将打造成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高地和RCEP 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目前前期工作均有序推进。随着相关新材料项目持续落地,公司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研发驱动公司发展,公司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公司近年在研发领域投入强度持续加大,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61.66 亿元,同比增长84.67%。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双轮驱动的科技研发模式,搭建了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流的研发平台, 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和探讨,主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整合高校、社会、企业等多方资源,携手提升科研水平、促进技术进步。8 月30 日,公司发布公告,浙石化1000 吨/年α-烯烃中试装置投料成功。随着公司高技术壁垒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综合考虑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情况,我们对公司业绩进行适当下调,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98、77.25、105.18 亿元,对应PE 分别72、14、10 倍,考虑公司未来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情况、新产能建设进度不达预期、新产能贡献业绩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环保政策变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