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晓科技(300487):基本仓业务发展稳健 平台型企业多点开花

2023-11-12 15:25:03 和讯  长城证券肖亚平
  事件:2023 年10 月24 日,蓝晓科技发布2023 年三季报,公司2023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5.77 亿元,同比上升33.91%;归母净利润为5.18 亿元,同比上升65.21%;扣非净利润为5.01 亿元,同比上升64.40%。对应公司3Q23 营业收入为5.69 亿元,环比上升12.3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 亿元,环比-18.83%。
  公司前三季度业绩高增,毛利率水平提升。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及归母净利同比双增长,主要系主营业务快速发展所致。公司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为48.46%,较去年同期上涨5.6pcts。公司前三季度销售费用同比上涨26.17%,主要系主营业务快速发展、销售人员相关费用增加所致;管理费用同比-9.82%;财务费用同比53.09%,主要系汇兑收益减少所致;研发费用同比上涨9.98%。公司前三季度销售净利率为33.05%,较去年同期上涨6.67pcts。
  3Q23 公司归母净利润环比下滑,销售净利率为30.33%,环比下跌11.71pcts,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三季度因汇兑收益减少,导致财务费用增加,Q3 财务费用环比增长136.93%,对三季度的盈利产生了一定影响。
  公司前三季度现金流状况整体变动幅度较小。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性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4.33 亿元,同比下降10.14%。投资性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0.88 亿元,同比减少6%。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3.77 亿元,同比上涨580.55%,主要系公司发行可转债所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9.17 亿元,同比上涨83.98%。应收账款同比上涨7.58%,应收账款周转率上升,由2022 年同期的3.14 次变为3.31 次。存货同比上涨33.41%,存货周转率下跌,由2022 年同期的0.95 次变为0.73 次。
  公司是国内吸附分离材料龙头企业之一。蓝晓科技是以创新驱动、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新材料领域高技术公司。通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已发展成为吸附分离材料与技术行业的国内行业龙头、国际知名企业。2020 年公司投产高陵产业园及蒲城新材料基地2 个高质量产能基地,总产能从不到1 万吨上升到5 万吨。公司重视基础技术研究,从原理上突破材料合成、官能团化、连续吸附工艺等,从工业化角度实现对进口材料和技术的替代,在部分新兴应用领域实现原创技术的产业化,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工艺革新。
  此外,公司通过对吸附分离材料技术的深入研究,系统开发,开拓了吸附分  离材料及技术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从产业进步的层面带动行业向更多、更深入的领域发展。
  “基本仓”业务底盘稳健,盐湖提锂业务贡献业绩。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净利同比双增长,“基本仓”业务(包括吸附分离材料、装置营收等基础业务)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吸附材料业务作为公司业务的核心增长动力,体现出良好韧性。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主要原材料苯乙烯价格同比持续降低,公司毛利率因此得到了提升;高质量产能的持续释放,海外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生命科学等业务板块良好增长,均对业绩形成正向贡献;盐湖提锂业务进入收获期,也为业绩增长提供良好支撑。2023 年上半年盐湖提锂大项目收入0.92 亿元,同比增长124%,占总营收份额的9%。我们认为公司“基本仓”业务体现出较强韧性,保持稳健增长。
  吸附分离材料市场空间广阔。吸附分离材料是从民生到尖端技术等诸多领域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近年来越发显出其刚性需求和战略重要性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各国竞相发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国家对食品医药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的日趋严格,吸附分离材料的应用市场随之稳步扩大。吸附分离材料在成熟领域市场稳定增长: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传统行业工艺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游客户和消费者对产品精度和纯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吸附分离技术在食品、化工等传统领域市场需求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来自新兴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增速较好;在新兴领域市场需求旺盛: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带来了多个细分领域的新需求,随着吸附分离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围、应用领域和应用数量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需求端来看,下游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对上游关键耗材的国产化需求拉动对于吸附分离材料的强劲需求;供给方面,面对国内环保安全管理政策持续趋严,国内行业原有小产能、落后产能逐步向先进制造水平的产能集中,行业头部效应显现。我们认为未来公司吸附分离材料业务有望受益于吸附材料下游行业用途广阔,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快速增长等行业发展特点,未来有望增厚公司盈利。
  公司已与多家头部客户签订长单合同。公司依托喷射法均粒技术,其超纯水树脂实现了标志性突破。在面板领域持续深入推动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体系的国产化业务,实现超纯水用全品系树脂国产化;实现了多家光伏企业终端抛光树脂上线、稳定运行;半导体领域持续与多家芯片企业达成树脂国产化意向,相关业务稳步推动,实质订单量稳步增加。公司在阿根廷设立子公司及南美研发中心,为大量南美“锂三角”区域客户提供高效、及时、本地化的技术服务,助力公司市场开拓和项目运营。
  盐湖提锂项目稳步推进,增量市场领域不断发力。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已完成及在执行盐湖提锂产业化项目共12 个,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8.6万吨,其中5 个已经成功投产运营。金昆仑锂业、亿纬锂能金海锂业项目已完成安装,五矿盐湖二期改造、锦泰锂业二期等项目已顺利完成交付验收。
  公司多维度布局涉锂产业链,打造提锂“技术极”,不断革新卤水提锂技术,不断提高吸附技术在矿石锂精制、锂电池回收、伴生矿等领域的应用水平。
  另外,公司围绕金属资源领域持续进行业务拓展,其中红土镍矿提镍、钴提取及回收、石煤提钒领域已签订多个工业化项目,未来潜在市场空间广阔;氧化铝母液提镓始终保持较高市场占有率,在提铀领域持续对国外品牌进行  替代,产品销售加速放量。
  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凭借seplife 2-CTC 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 树脂已成为多肽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受益于全球范围内GLP-1 类多肽药物销售大幅增加,公司相关产品发货量显著提升。同时软胶、硬胶等产品销量增加,板块保持较高增速。为应对快速提升的市场需求,公司对固相合成载体车间进行高效扩产,总产能达到100 万吨,确保对下游客户的持续、稳定、高品质供货。
  盐湖提锂业务持续签订新单。公司凭借在盐湖提锂领域扎实的技术储备,领先的产业化能力和优质高效的项目履约能力,持续领跑市场,获取多个大型产业化项目订单,包括国投罗钾5000 吨提锂项目系统装置、阿根廷哈纳克3000 吨提锂整线、麻米措吸附剂订单、国投罗钾提锂吸附剂订单等。依托众多优质产业化运行项目业绩、专业的技术服务支持能力以及丰富的海外系统装置项目经验,公司逐步在国际客户中树立了“DLE Leader ”(原卤直提技术领导者)这一品牌形象。未来公司将持续深耕中国西藏、南美、北美等国内外潜力市场,根据公司2023 年半年报,西藏城投结则茶卡项目已获得环评审批正全力进行设备采购及生产。我们认为在西藏、北美等地的提锂项目,利于公司抢抓更多新订单,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盐湖提锂业务有望逐步为公司贡献更多业绩。
  五大优势构建公司核心竞争力。蓝晓科技具有人才优势,研发创新及产业化优势,产能优势,服务模式优势及市场优势,是公司稳固行业龙头地位的核心竞争力。
  1)人才优势:公司高管团队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良好扎实的学科素养和丰富的产业经验,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实战型科研专家团队。
  2)研发创新及产业化优势:公司在多个应用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贡献来自于多年的持续技术创新。新产能定位为吸附分离材料的高端优质品种,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且全自动控制,产品性能稳定,特殊品种满足定制化需求。
  3)产能优势:近年来,伴随国内环保要求升级,吸附分离材料产能大幅压缩,国际产能供货周期加长,行业供求格局出现明显变化。公司的新产能恰逢行业供求格局较好的时机,新产能的逐步释放将提升产品市占率,抓住行业窗口期,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4)服务模式优势:为响应客户对吸附分离技术更加专业化的要求,公司结合材料制造、应用工艺、系统装置三方面技术优势,率先提出成套吸附分离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业务模式,可满足不同客户的柔性需求。
  5)市场优势:公司产品和技术在金属资源、生命科学、食品加工、环保和化工等新兴应用领域的产业化,推动了下游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工艺升级。在国际市场,由于公司产品很强的技术跟随创新特性、以及技术服务对终端客户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作为吸附分离技术供应商,公司为客户提供集材料、设备和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模式特别适用于技术创新性明显、细化技术指标要求更高的客户,赢得了国际客户的认可。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6.70/35.03/42.8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9/10.10/12.58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1.56/2.00/2.49,当前股价对应的PE 倍数分别为33.3X、26.0X、20.9X。我们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基本仓业务成长性良好,新产能恰逢行业供求格局较好的时机,其逐步释放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产品市占率;2)盐湖提锂业务进展顺利,获取多个大型产业化项目订单,未来有望贡献更多业绩;3)  在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及超纯化等领域加速提升市占率,打造平台化企业,看好公司主营业务成长性及盐湖提锂项目带来业绩增量,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应用领域变动风险;新技术产业化进度滞后风险;新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