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视角下的TESLA BOT(一):底层架构及系统组成

2023-11-13 15:30:14 和讯  中信建投证券程似骐/吕娟/陈怀山
  核心观点
  人形机器人是科技内生及政策扶持的高成长赛道,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是AI 主力应用场景,目前特斯拉分别推出的FSD 及Optimus 解决方案全球领先,并表态FSD 技术积淀可以加速Optimus 产品智能化迭代。Tesla Bot 在设计理念、系统架构、迭代及感知方式与智能驾驶具备较强关联性,算法框架与相关AI软硬件储备有望支撑产品快速迭代及功能实现。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在四方面存在异同。
  事件:
  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2023 年11 月2 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目标是到2027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技术具备较强关联性。
  简评
  从理念、架构、迭代、感知四方面对比智能汽车和机器人异同点:
  (1)理念层面,智能汽车包含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及网联汽车,强调给驾乘人员带来智能化便利;人形机器人强调在家庭、工商业等基础场景替代人工,通用宽泛应用场景要求具备更强AI 性能,功能要求更接近智能驾驶,软件、算法迭代要求高,Tesla FSD感知端与控制端算法可推动Bot 快速迭代,主要差异在运动控制。
  (2)架构层面,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A)经历了从分布式(ECU控制)到域集中式(域控制)的发展过程,未来走向中央集中式(中央计算平台统筹);Tesla Bot 执行及动力系统(除感知及控制硬件外的基础结构件)更为简单,直接采用中央集中式(类人脑)架构,主控SOC 芯片及AI 训练芯片组成计算机控制硬件,FSD 及BOT 感知端占用网络模型等算法打通,训练端采用DOJO神经网络等模型处理。
  (3)迭代层面,汽车OTA(远程升级)分为软件(SOTA)及固件(FOTA)在线升级两类,前者可更新中控信息娱乐APP 升级,后者可对转向、制动等执行系统进行控制器(ECU)升级;Tesla Bot 采用电机伺服来驱动执行,较工业机器人液压执行更具柔性及可控制性,更适用于FOTA;而SOTA 技术难度相对较低。
  (4)感知层面,智能驾驶不同等级(L1-L5)所需的感知方案差异较大,当前特斯拉FSD(L2+)采取纯视觉感知方案(后续或引进4D 毫米波雷达),其他主机厂一般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系统(含超声波/毫米波/激光雷达等),涉及车辆高精定位采用GPS 及IMU(惯性导航)组合;当前Tesla Bot 面部采用3 个Autopilot 摄像头(鱼眼/左前/右前),整体仍偏向视觉方案,其他传感器或包含力/力矩/声学/触觉/温度等类型,雷达及IMU 等车用传感器或也在备选之列。
  投资建议:Tesla Bot 在设计理念、系统架构、迭代及感知方式与智能驾驶具备较强关联性,算法框架与相关AI软硬件储备有望支撑产品快速迭代及功能实现,重点推荐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双环传动、绿的谐波、贝斯特、禾川科技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