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11 月21 日,公司发布公告,搭载亿纬锂能电池的两艘电动船舶于近期起航。“粤通珠江001”和“华航新能1”均采用由亿纬锂能磷酸铁锂电芯产品LF280K 电芯集成的电池,整船锂电池容量分别为3870kWh、7740kWh,可驱动双推进电机并分别提供420KW、660KW 动力。
电动船舶试航成功,助力公司技术积累。“粤通珠江001”是全国首艘“油改电”货船和粤港澳大湾区首艘电动集装箱船。该船总长49.99m,型宽13.00m,型深4.40m,航速13.2km/h,最大载重1740 吨,配置2 个集装箱式电源,每个容量为1935kWh,整船锂电池容量共计3870kWh,兼顾充电或换电两种运营模式,可续航约100 海里。“华航新能1”轮作为内河集散两用船,配置电池驱动的双推进电机,船长80 米级,最高设计航速18 公里/小时,主要装载20 英尺和40 英尺标准集装箱,可装载120 个标准集装箱,也可装载煤炭、砂等散货。该船尾设置4 个1935kWh 的箱式电源,电池容量共计7740kWh,单程航程175 公里,自持力5 天。
公司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积累在碳酸铁锂电芯产品方面的技术经验。在专利方面,亿纬锂能从电芯到电池包到电池系统的船舶动力产品已获得CCS、DNV、ABS 等多家船级社证书。截止2023 年10 月,亿纬锂能累计装船量高达447 艘,全国有超过50%的电动船舶配套亿纬的电池解决方案,累计出货规模超过200MWh,亿纬锂能的船用电池系统已经过市场的良好应用验证。
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拓展锂电池应用场景。亿纬锂能的船舶动力产品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可根据运营工况配置多种电量、电压的电池系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公司动力电池在电动船舶的应用产品已覆盖从小型游船、货船、海上养殖平台、到大型远洋混动船的绝大部分应用场景。截止2023 年10 月,亿纬锂能累计装船量高达447 艘,全国有超过50%的电动船舶配套亿纬的电池解决方案,累计出货规模超过200MWh,亿纬锂能的船用电池系统已经过市场的良好应用验证。
国内外政策利好新能源船舶发展,市场参与者加速国内市场布局。国际政策方面,2018 年4 月,国际海事组织IMO 通过了全球首份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海运减排协议,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推动船舶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应用;国内政策方面,2022 年9 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公布的《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称,积极稳妥发展LNG 动力船舶、加快发展电池动力船舶。2022 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提出,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加快近海及内江内河电动船舶研发和推广应用。
政策拉动作用明显。据国内研究机构EVTank 统计,2021 年国内船用锂离子电池领域,亿纬锂能和宁德时代两家合计市场份额超过70%,电池产品基本以磷酸铁锂路线为主。目前,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芯的电动船舶已陆续试航成功,包括2018 年福建省首艘电动高端内河游船“闽江之星”、2020 年海上危险品应急指挥船“深海01”轮、2020 年 深圳海域 “海上看深圳” 全球第一艘油电混合双动力大型滨海旅游观光船等。另外在2022 年底,宁德时代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方向是船用动力电池系统相关技术、产品研发及应用。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也开始进军船舶领域。前者于2019 年12 月收购了原上海舞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份,于2020 年3 月获首批3 船套船舶动力锂电池系统订单;后者2022 年12 月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拥有无人艇、内河游船、双体游轮、游艇、摆渡船等船舶用动力电池的技术,其中,无人艇以及内河游船动力电池已实现批量供货。
助力全球船舶电动化转型,但当前仍存在续航安全问题.当前,电动船舶受到技术制约以及应用场景需求的不同,在续航、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难点。
技术方面,续航能力、电池安全、充电速度等方面待进一步提升。当前电动化船艇的续航里程受限于电池能量密度和船体空间限制,一般主要在内河和近海区域应用;电池电芯本身的安全性待进一步提升;纯电动船艇的充电时间超过加油时间,且充换电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建设普及。不同的应用场景造成船舶不同程度的自由运动,这些特征对充电相关接口有不同的特殊要求。
投资建议:在双碳政策背景下, 产业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加、新能源领域相关技术创新、安全升级多重利好推动下,船舶电动化行业加速发展,对中国内河场景的电动化具有重要意义。今年6 月,多省联动积极响应“电化长江”发展战略,通过推动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在长江航运的应用,加快长江航运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以助力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同时有助于我国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从国际角度来看,全球船舶制造加速向清洁化方向转变,通过电动化替代柴油和汽油的燃烧使用,减少大量直接碳排放,有助于航运业节能减排目标不断推进。目前电动船舶面临技术安全问题等难点,未来仍需加大研发投入、寻找技术合作机会,在电源系统、推进动力、充电稳定性等方面继续提高技术水平。我们预测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0 亿元、72.1 亿元、98.8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27 倍、19 倍、14 倍,首次“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锂电行业竞争加剧、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相关政策风险、宏观经济波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