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下调业绩预期带崩CXO板块 公司预计2024年下半年逐步回暖

2023-12-06 07:16:26 每日经济新闻 

12月4日,药明生物(HK02269,股价30.350港元,市值1291亿港元)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已于12月4日上午10时49分起在港交所暂停买卖,以待刊发可能构成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

视觉中国

在药明生物宣布暂停交易前,公司股价刚经历了一轮急跌,停牌前报33.15港元/股,下跌23.79%。消息面上,当日早间,药明生物于公司官网更新了业绩展望,其中不仅大幅下调了公司今年的业绩预期,还表示整个行业都在经历短期阵痛: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二级市场上,药明康德(603259)(SH603259,股价74.70元,市值2218亿元)、泰格医药(300347)(SZ300347,股价57.60元,市值502.51亿元)、凯莱英(002821)(SZ002821,股价123.00元,市值454.68亿元)等CXO(医药外包)个股遭遇重挫。截至当日收盘,康龙化成(300759)港股跌近15%,A股跌近10%;凯莱英港股跌超10%,A股封死跌停;药明康德港股跌超8%,A股跌近7%;泰格医药港股跌超9%,A股跌超6%。

12月5日,药明生物收盘跌8.45%。

增长30%调为增长10%

根据药明生物早间举办的“近况更新”说明会及公司在官网披露的《业务更新》文件,药明生物将2023年全年收入增速从增长30%调整到增长10%,其中非新冠业务增速指引从60%下修到36%。

从具体业务板块看,药明生物表示,药物发现(R)端业务强劲增长,符合预期。但药物开发(D)端和生产(M)端两个预料之外事件影响了公司2023年的收入和利润,药明生物将药物开发端和生产端的预期全年收入分别下调18%~20%、15%~18%。

其中,药物开发业务端收入增速低于预期,主要是由于:在下行周期中,公司2023年目标新增120个项目显然过于激进;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导致新增项目减少,比去年减少40个新项目意味着约3亿美元收入的减少。生产收入端下降主要由于:3个来自大药企的重磅药延期,影响约1亿美元收入;新冠生产收入2022年占比约35%,今年非新冠项目填补了大部分新冠收入空缺,因此今年生产收入基本持平。药明生物认为,D端新增项目数减少导致3亿美元收入的减少,以及M生产收入递延带来1亿美元收入降低,这是今年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

文件还指出,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药明生物在过去十年达到行业3~4倍增幅,未来目标是行业2倍增速。今年年初,药明生物在假设行业增长15%的基础上设立了2023年公司增长30%的目标。尽管行业增速降至个位数,药明生物仍预期扣除新冠项目,2023年增长逾36%。

财报显示,最近5年(2018至2022年),药明生物的营收分别为25.34亿元、39.84亿元、56.12亿元、102.9亿元和152.69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分别为6.31亿元、10.14亿元、16.89亿元、33.88亿元和44.2亿元,两项关键指标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到56.67%、62.71%。以2023年药明生物预期的10%业务增速来看,显然将远远落后于往年水平。

药明生物也在文件中突出了几项业务亮点:如在偶联药和疫苗生产两个细分领域,药明合联/药明海德收入强劲增长,符合增长预期,主要由于:市场需求强劲,偶联药市场份额不断攀升,2023年和2024年预期70%~75%和60%~65%的收入增长;爱尔兰的疫苗厂建设接近完成,预期可产生疫苗项目工艺转移收入和厂房建设付款。

展望未来,药明生物称,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公司仍对未来增长充满信心,并对行业中长期发展表示看好,“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最具挑战,预计2024年下半年逐步回暖”。

行业处于“资本寒冬”

围绕12月4日二级市场上CXO板块遭遇的重挫,《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行业知名分析师。有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对市场产生这么大反应很是不解,只能“苦笑”。

事实上,海内外创新药产业的“融资寒冬”已经是很长一段时间中被反复提及的话题,市场对于CXO企业的业绩下行也早有预期。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CXO企业基本都出现了业绩下滑:凯莱英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分别下降18.29%、下降18.77%;昭衍新药(603127)(SH603127,股价24.18元,市值181.32亿元)营收虽然保持增长,但净利润却几乎腰斩;美迪西(SH688202,股价67.50元,市值90.80亿元)营收同比微降4.6%,但净利润大幅缩水58.68%。

彼时,药明康德在三季报中提到,由于四季度早期药物研发阶段需求不及预期,部分相关实验室业务收入预计将低于最初预期,因此公司调整2023年收入增长区间:从同比增长5%~7%,调整至同比增长2%~3%;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后,从同比增长29%~32%,调整至同比增长25%~26%。

对于市场12月4日的强烈反应,有分析师向记者指出,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药明生物年初过于乐观,给的业绩预期“太好”,不知道2023年会有这么大压力,因此在最新的业绩展望中下调过多引发投资者质疑。

12月4日,围绕药明生物及CXO板块当天的市场表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联系了药明生物方面,公司回应称以官网发布的《业务更新》文件为准。

此前,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生物医药产业从两年前开始的“资本寒冬”至今仍未结束。究其原因,杨大俊认为,资本投入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资本投入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预期。目前,生物医药行业处于“资本寒冬”,主要在于投资人对政策和市场回报的预期都存在不确定性。

大浪淘沙和优胜劣汰是各行各业的规律,药明生物CEO(首席执行官)陈智胜此前也曾对记者表示,在“创新药寒冬”之下,这一轮的大浪淘沙可能会淘汰将近一半的创新药企业,但活下来的都是更优秀的公司,这将有利于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