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提起药品市场,公众大多认为通过医保谈判等方式已将价格斩到了脚跟,不过还有一些药企隐身幕后,通过巧妙控制垄断某些药品,将价格推高,以牟取暴利。
最近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4家药企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让公众得以了解一些企业如何通过联合操纵的方式,将药品价格抬高几十倍,赚了原本不该赚的钱。
武汉汇海、武汉科德、民康制药(简称汇海系)有相同的控股股东,分成三家公司,大概是为了分工合作,方便幕后操纵,汇海系盯上了一款叫硫酸多黏菌素B的药物,这款药的原料国内不能生产,他们独家代理了丹麦雅赛利的硫酸多黏菌素B原料药,2016年开始,汇海系给予丹麦雅赛利中国区销售负责人好处费,要求其不向其他企业销售该原料药。汇海系找到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让上药生化生产硫酸多黏菌素B,上药生化赚取加工费,汇海系负责销售。
从原料到市场,汇海系都控制到了手中,造成的结果是,从海外73—94元/克采购的原料药,利用多家公司层层销售,逐步推高至1.8万元—3.5万元/克。这款药的终端销售价格,是海外价格的35—44倍,达到2303元—2918元/支,海外价格的中位数只有60元左右。
这款药让这些公司赚了不少钱,上药生化去年销售收入41.4亿元,违法所得为3.38亿元。武汉汇海、武汉科德、民康制药去年销售额分别为1.38亿元、9.07亿元、2.48亿元,违法所得分别为4758万元,6.17亿元和205万元。这一款药,产生的销售收入是54.14亿元,违法所得为10亿元。
假设没有层层加价巧妙控制,从销售收入到净利润,都应该有10倍降幅。目前该药终端销售价格降幅近九成。
相关公司之所以能产生暴利,是因为他们巧妙设计,避免了竞争,将商品价格推到不应有的高位,由于该商品列入社保目录,侵害了公众利益,将本属于公众的资产转移到这些公司中。
医药产品种类繁多,这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门类,就可以让一些公司获得如此利润。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打击垄断行为,一定会有很多企业隐身幕后,赚取黑心钱。
《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2)》显示,去年共查办医药领域各类案件39起,医药行业垄断协议案件3件;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11件;经营者集中案件23件,另有2件医药行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告知。
药品原料药很容易产生垄断,一些原料药经过多年竞争,往往只剩下一两家公司生产,相关公司就有了控制价格的能力。比如今年初,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东北制药(000597)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东北制药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18年度中国境内销售额2%的罚款1.33亿元。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东北制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将左卡尼汀原料药销售价格由2500元/公斤提高至最高8000元—10000元/公斤,明显高于其他类似产品销售价格。
国家通过医保谈判的方式,将很多商品价格降了下来,相关公司利润也有所下滑,业内人士担忧可能会造成行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品质量下降,保证相关企业有一定利润确实值得考虑,药品价格并不是越低越好。但是如果有明显高于世界平均价格的天价药,也应该仔细查查背后有没有垄断操纵行为。如果有垄断操纵,那么,再怎么高超的医保谈判也不可能把价格降下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