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印度资源丰富,煤炭产量居世界前列,拥有约14.2亿人口(2022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服务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也不断攀升,从2010年的22.48艾焦提升至2022年的36.44艾焦,2010-2022年CAGR+4.1%,2022年能源消费量在全球排名第三,对全球能源消费影响重大。
印度煤炭资源丰富,但炼焦煤较为稀缺。截至2022年4月,印度测量储量为1871.05亿吨,主要以非炼焦煤为主,占比约为88.84%,炼焦煤储量较少,合计占比只有11.16%,总体热值分布在3400-4900大卡/千克,相对偏低。截至2023年4月,印度在运营煤炭项目产能为7.83亿吨,拟建设项目5.58亿吨,八成项目仍处于勘探阶段。据印度煤炭部预测,2022-23财年全国原煤产量预计将达到8.93亿吨,2029-30财年将达到15.5亿吨,其中非炼焦煤占主要部分。
尽管印度有充足的煤炭储备,但无法满足自己生产的需求,需要靠进口弥补。2014-15财年以来,印度煤炭进口量整体在2-2.5亿吨区间波动,2022-23财年实现进口数量2.38亿吨,同比增长13.9%,主要进口非炼焦煤,在1.5-2亿吨区间内,占比分布在73%-78%,炼焦煤进口量略有下滑,实现5605万吨(同比减少107万吨),占比为24%。分国别来看,炼焦煤进口以澳大利亚为主,2022-23财年进口澳焦煤约3010万吨,占比54%,非炼焦煤供给以印度尼西亚为主,2022-23财年进口印尼约1.08亿吨,占比59%。
电力行业是印度煤炭的主要消费领域,2022-23财年,印度电力部门消费共7.86亿吨原煤(公共部门+自备电),合计占比89.6%,据电力部预测,印度2023-24财年发电量预计将提升至1750BU,结合实际发电量,预计2023-24财年增速在7.7%-10.8%区间内,预计未来随着发电量的持续增长,电煤需求有望不断提升;焦煤需求充分受益国内制造业、基建发展,印度计划到2030-31财年(截至2031年3月31日)使粗钢年产能提高至3亿吨,粗钢产量达到2.55亿吨(平均值),乐观情形下达到2.74亿吨,预计2030-31财年印度焦精煤需求将达到1.6亿吨左右。下游景气度向好,有望拉动印度国内煤炭需求上涨。
根据供需平衡表,预计印度焦精煤进口量将从2022财年的5600万吨提升至2029财年的超过1.1亿吨,每年增量大约在700-900万吨之间;非炼焦煤方面,考虑印度国内产量不断释放,而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未来年度进口量预计可能在1.5-2.0亿吨之间,但也存在超预期增长的可能性,未来仍需关注印度国内产量增长计划的落实情况和需求实际表现。
投资建议与行业评级:印度作为国际能源消费大国,也是煤炭进口前三国家,未来进口需求提升有望拉动海外煤价上涨,也将为国内煤价提供底部支撑。长期来看,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需要对能源系统平稳运行进行保驾护航,安全稳定和成本低廉的煤电无疑是最佳选择。中长期来看,火力发电在发电领域主体地位不会改变,遇到极端情况下地位还会进一步强化,“十四五”期间火电新装机组同比明显提升,火电生产仍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同时油价维持在中高位,煤化工项目的建设和生产积极性都有提升,未来若干年煤炭需求预计仍将持续增长。然而开采煤矿手续复杂、建设和生产周期长,新建矿井成本大幅抬升,主流煤企新建矿井意愿仍然很弱,行业在产产能基本达到高负荷状态,经历过去两年产能核增后,核增空间已经大幅减少,叠加东部等地区资源枯竭矿井不断退出,行业供给约束的能力依然没变。未来若干年,我们预计煤炭行业依然维持紧平衡状态,煤炭行业资产质量高,账上现金流充沛,煤炭上市公司呈现“高盈利、高现金流、高壁垒、高分红、高安全边际”等五高特征,建议淡化煤价短期波动,把握煤炭板块价值属性,维持行业“推荐”评级。
动力煤股建议关注:中国神华(长协煤占比高,业绩稳健高分红);陕西煤业(资源禀赋优异,业绩稳健高分红);兖矿能源(海外煤矿资产规模大,弹性高分红标的);中煤能源(长协比例高,低估值标的);山煤国际(煤矿成本低,盈利能力强分红高);晋控煤业(账上净货币资金多,业绩有提升改善空间);广汇能源(煤炭天然气双轮驱动,产能扩张逻辑顺畅);新集能源(煤电一体化程度持续深化,盈利稳定投资价值高)。冶金煤建议关注:潞安环能(市场煤占比高,业绩弹性大);山西焦煤(炼焦煤行业龙头,山西国企改革标的);淮北矿业(低估值区域性焦煤龙头,煤焦化等仍有增长空间);平煤股份(高分红的中南地区焦煤龙头,发行可转债)。煤炭+电解铝建议关注:神火股份(煤电一体化,电解铝弹性标的)。无烟煤建议关注:华阳股份(布局钠离子电池,新老能源共振);兰花科创(资源禀赋优异,优质无烟煤标的)。
风险提升:1)印度经济增速不及预期风险。2)可再生能源持续替代风险。3)印度国内钢铁产能提升不及预期风险。4)印度国内煤炭产量增速超预期。5)测算或有误差,以实际为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