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机器人系列四:怎么看国产替代机遇

2024-01-11 12:00:09 和讯  华泰证券宋亭亭
  硬件方案持续向终局收敛,把握核心的国产降本主线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当前发展第一桎梏是硬件超配和量产成本的矛盾,我们认为特斯拉的终局硬件方案仍存在变化,但随着其软件能力快速迭代、产品测试进度推进,终局硬件方案逐渐浮出水面,投资主线将回归至如何国产降本,建议关注国产化概率大、降本空间大且诉求强的赛道,如丝杠、减速器、传感器等,关注减速器标的双环传动、集成商标的三花智控和拓普集团,同时我们关注兼顾技术能力和商务能力的本土供应商实现从0 到1 的国产突破,以及具有外延能力、获取更大价值量的集成供应商。
  重视强国产化诉求的丝杠环节,优选技术与商务双强的企业
丝杠兼顾高壁垒、高价值、空间大特性,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国外单价高达上万元,本土化后降本空间大,有强烈的国产化诉求。其技术壁垒高企,精度要求或高达C3-C4,尤其反向式结构中螺母较长,使内螺纹加工难度更大,我们判断螺母内螺纹或用高精度的磨削工艺,直接车削/轧制等工艺精度低而效率高,或用在精度低的螺杆和行星柱等,以及在整件精度要求降低且量产要求提高情况下可能应用。考虑磨削工艺难度大且工序权重高、组装环节更考验工艺经验,我们认为高精磨床和加工装配know-how 为核心壁垒,技术同源+储备高精设备+商务能力强的企业或实现国产替代。
  关注国产概率大的减速器环节,量产稳定兼备新方案开发能力的厂商占优
减速器具有“用了才知道好坏”的特性,产品选型更多考虑产品稳定性、NVH 等非量产经验指标,铸就know-how 成为核心竞争壁垒,如齿形设计(合理的啮合侧隙可提高传动平稳性、降低噪音和传动误差)、材料认知(核心部件需要持续形变,对材料韧性要求高),加工设备(要求使用高精数控磨床和滚齿机),加工工艺know-how(热处理和装配环节的Knowhow积累可保证量产稳定性和一致性)。目前本土企业在精密减速器积累一定工艺经验,并产生了优秀品牌可占据一定市场,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减速器的国产化概率较大,具备量产稳定性和新方案开发能力的企业或更占优。
  建议跟踪稳定姿态利器IMU,静待兼顾软硬件能力的企业获国产突破IMU 可以实现惯性导航、惯性测量、测量稳控,能够帮助双足人形机器人在行走、攀爬、跨越障碍物等动作时保持平衡稳定性,稳定运动姿态。考虑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实现动态测试,对肢体动作的平衡稳定性要求较高,我们认为其或配置战术级IMU,定位精度或达毫米级,数量或在2-4个。我国虽IMU 起步较晚,但有部分企业突破了核心技术壁垒,陀螺仪与加速度计的核心技术指标与国外接近,我们看好IMU 的国产化降本潜力,具有MEMS 芯片能力与IMU 软件能力的公司或更受益。
  关注技术黑洞力传感器,存在突破六维力/一维三维力国产化两种投资思路力传感器为高价值量高技术壁垒的技术黑洞环节,我们认为或存在两条投资思路:(1)实现高难度动作,末端控制需配置六维力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海外单价超8000 美金,主流技术路线应变片依赖人工操作,难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量产降本,国内低价方案或为较好的降本选择,但国内外技术差距较大,有技术储备的企业或占优。(2)关节连接处实现主动柔顺控制需搭配一维和三维力传感器,理论上机器人每个关节均对应一维三维力传感器的需求,单机用量有望在20 个左右,同时该赛道技术壁垒相对六维力较低,技术相对成熟、产品较稳定的供应商或有国产机遇。
  风险提示:技术进度不及预期;国产化进程不及预期;硬件用量与价值量存在主观性判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