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看首惠产业金融(00730.HK)的确定性?

2024-01-25 14:42:02 格隆汇 

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的复杂形势有目共睹,也给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复苏带来不确定性。

目前,港股市场仍处于寻找方向的弱势调整状态,市场中唯有那些业务增长持续稳健,或者具有较确定增长预期的行业板块,才能得到资金的青睐,走出抗跌甚至逆势向上的态势。

在当前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寻找确定性成为了投资者不谋而合的选择,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厘清宏观经济趋势。由此看来,若能积极顺应当前我国经济趋势和政策方面,并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企业,相对而言在未来发展中更具确定性。

确定性一:推动供应链转型升级为大势所趋

当下,在大国博弈、世纪疫情、产业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供应链的竞争已经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构,逐渐往逆全球化趋势发展。

从竞争方式来看,大国之间对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以往的市场化竞争逐渐被区域化、阵营化的竞争手段所取代。例如,2020年推出的《美墨加协定》,就是通过原产地规则、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条款,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在北美投资布局,促使近年来玩具、服装、轮胎、电子等领域大量企业从中国和其他地区转移至墨西哥。

从布局导向来看,新冠疫情的爆发凸显了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本土化、多元化布局正取代以往效率优先的全球化布局。尤其是汽车、电子、机械这类供应链长且复杂的行业,在供应链布局时安全已经成为了更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在此背景下,各国通过加大补贴、改善产业生态等方式吸引制造业回流本土。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当前智能低碳技术驱动正取代以往的劳动力、土地等驱动要素,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20个国家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绿色供应链基本成为硬性要求,一系列变化深刻改变了产业链的组织模式。

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业链部分环节“卡脖子”的威胁短期内难以消除,产业链竞争已经升级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面对多重压力,中国经济也正通过推动产业升级、行业整合、产品升级等方式,进行转变和重构。但鉴于当前我国经济转型仍然经历发展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局面。

对此,吴敬琏认为,应当从供给侧寻找原因和应对方略。从供给侧去分析问题根源、采取措施。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到了中后期,一般性技术的水平和先进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善供给,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效率。

该如何提高效率?

在笔者看来,将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方式。换而言之,即通过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效率来促进产业组织模式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这背后,离不开一个词——供应链管理。

但通常,管理者更为注重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管理,却很容易忽视了资金流的重要性。为了维持供应链的稳定性,持续降低供应链成本,供应链逐渐将重心放在提升资金流的实际效率,不断优化和完善商业流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的升级和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那么,在坚持中国经济的创新与稳健并行之下,究竟什么样的角色能够担此重任,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的改革先锋?这正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剖析的。

确定性二:大型国企顺应国家趋势担任改革先锋

近几年来,中国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产业扶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其中,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包括运用降息降准、推动银行为企业减费、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等多种有效工具,是所有工作的重要前提。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国家共出台了超过30项供应链金融相关支持政策,在今年政府报告中还首次单独提出,要“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指引。

对企业来说,大政策指引方向,往往意味着巨大且高度确定的政策红利。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来分一杯羹。其中,在多个关键行业占据领导地位,拥有庞大的资源和影响力的大型国企,无疑更能胜任“改革先锋”的称号。

一方面,这类企业通常掌握着丰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使它们能够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创新。另一方面,大型国企与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能够有效地推进供应链金融的优化和创新。

当前,在国内已经有多家大型国企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例如,首钢集团旗下的首惠产业金融集团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凭借深度参与供应链流程管理和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对融资业务进行风险把控。

首惠产业金融的该项业务起步于首钢集团产业链业务生态圈。据数据显示,首钢集团供应链相关业务规模约3200亿元,首钢产业链上游1200亿每年的采购,下游约2000亿每年的收入,构成了每年高达约3200亿的流水交易规模。如果进行供应链金融的转化,仅上游一端可开立的预计规模就可以达到300亿元每年。如何通过“首钢京票”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满足首钢集团的产业结算需求,提升结算效率,是首惠产业金融的业务发展重心。而这些真实的业务背景及结算需求,也正是首惠产业金融在不确定性中可以抓住的确定性。

除了传统的钢铁产业以外,还有首钢园、城市综合服务、国际业务等与实体经营相关的产业布局,间接覆盖及可延伸触达的业务场景和客群规模难以估算。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一旦运作成熟,持续验证安全性和可行性,也可以轻易复制到首钢集团供应链生态圈之外的上下游及其他领域。

近几年来,全国供应链相关资产规模以每年10.9%左右复合增长率增长,2023年达到35万亿元规模,2024年预计接近40万亿元,可见从中转化成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市场空间非常大。

这表明国企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改革不仅有助于自身的高效运作,还能带动整个行业甚至相关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确定性三:转型业务模式被成功验证,回购彰显未来信心

首惠产业金融集团作为首钢集团倾力打造的唯一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创新打造实体经济“毛细血管”,助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围绕首钢集团的供应链、产业链及生态链圈,通过平台对接上游的资金供应方和下游的资金需求企业,发挥资金触达终端需求企业的“毛细血管”作用。

若承接上述的产业链转型和升级的确定性逻辑,首惠产业金融无疑已抓住变局中的“锚”。

2022年11月30日,首惠产业金首次上线“首钢京票”,以首钢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应付账款为依托,在现金、银承、财票等结算方式基础上,为成员单位提供可拆分、可转让、可融资的多级流转电子债权凭证,显著方便了企业灵活便捷实现资金的融通使用。

2023年10月27日公司宣布,由首惠产业金融搭建的首钢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在电子债权凭证业务上累计开票规模正式突破100亿元。

运行不到一年时间内,“首钢京票”从无到有,持续优化迭代,业务规模、客户数量均呈快速增长态势。截至去年年底,平台入驻企业数量超过2200多家,累计开票规模突破了100亿元,融资服务规模近80亿元,账期缩短了2个多月,显著降低了核心企业供应商的融资成本。

公司在“首钢京票”率先实现了百亿规模里程碑,业务模式得到成功验证,破解了困扰供应链生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充分发挥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从现实的经营结果看,首惠产融供应链金融平台的业务模式,不仅契合了国家的政策方针,也非常有效地发挥出了公司及母公司首钢集团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价值。

据观察,首惠产业金融近一个月启动了持续回购计划,连续多日在二级市场发起股份回购操作,这是公司自从新业务改革以来首次推出的大规模持续回购。自12月中旬启动回购计划起算,累计股价涨幅为19.1%。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月4日,公司在本轮(尚在进行)的回购举措中,累计回购733.3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仅为0.18%。2023年4月下旬公司发布董事会一般性授权公告资料显示,公司董事会可据实际情况获得购回公司已发行股本10%的一般性授权。

简单来说,就是在全年累计10%或以下比例的回购行动,公司管理层及董事会可酌情视情况来执行,若超过此比例则须进一步获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若按公告日39.85亿股总股本计算,预期可操作上限近4亿股。进一步可得,以回购股份数上限来推导的潜在实施进度尚不足2%。

从时间节奏看,公司刚完成业务转型并初步取得不错成绩,就紧接着推出了股份回购计划,显然是彰显了管理层对业务前景充满信心。

2023年上半年,首惠产业金融实现营收为1.00亿港元,实现归属母利润2240.6万港元,同比大幅增长141%,反映业务模式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最新的公开财务数据,首惠产业金融管理口径的总资产超过30亿元,股东权益28.33亿元,账面现金3.78亿元。同时,公司还取得了高达70亿元的外部资金授信额度,反映公司还有很大的能量有待“释放”。形成对比,首惠产业金融的市值仅不到7亿港元,市净率也不足0.5倍。

通过对比来自母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转化潜力空间,以及未来更加巨大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市场空间,可以看出,首惠产业金融的业务底蕴和增长潜力与当前该公司的市值之间存在显著不对等。

从各方面来看,它都有被严重低估之疑。这可能是由于近两年来港股市场持续弱势调整,以及公司的改革转型成效还尚未被市场看到的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是,首惠产融京票仅在首钢集团内部可开立的预计规模可以达到700亿元,如果按照产业内普遍的1-2%的息差进行计算,或能够为上市公司带来超10亿的利润规模,或能够为首惠产融市值超百亿带来支撑。未来,该模式一旦成行,若复制到首钢集团供应链生态圈之外的上下游及其他领域之后,公司价值空间被打开又是一件可以预期的事情。对于这种业绩与价值具有确定性的公司,在当前不确定的市场中实属难得。因此,公司的业绩与价值确定性被市场逐渐认可也只是时间问题。

正如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李录曾说过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时间放得长一点,眼光放得远一点,就会看到这样的时期是给优秀的、有耐心的、长期的投资人提供了非常好的投资机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头来看,首惠产业金融这家港股上市公司,会不会也能成为这样的范例?答案或许已经愈发明显了。

(责任编辑:刘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