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中自科技披露拟进军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项目投资金额不超10.04亿元。4月初,公司又宣布取消该议案在股东大会的审议,该项目随之夭折。时隔不到一年,1月29日盘后,中自科技公告披露该项目进展,称拟将该项目的投资金额由不超过10.04亿元调整为3.52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自科技自2021年上市以来连续两年业绩下滑,但去年业绩增长明显。根据公司1月30日下午披露的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000万元到48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碳纤维项目曾被取消股东大会审议
去年3月下旬,中自科技抛出了投资规模为10亿元的新业务项目计划,拟进军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彼时,中自科技称,项目计划建设年产预浸料100万平方米、航空复合材料80吨和航空复材零部件装配1万件复杂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件研发及制造项目,预计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0.04亿元,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75亩,总建筑面积73440平方米。
对于资金来源,中自科技称,其中4.04亿元为公司自有资金,剩余资金使用银行贷款补足。实际上,对于当时的中自科技而言,4.04亿元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中自科技的货币资金为4.57亿元。
这一大额项目投资也引发监管问询。4月4日,中自科技宣布取消上述新业务开展议案在股东大会上的审议。
中自科技在问询函回复中称,2021—2022年公司经营业绩持续下滑,且已开展的新项目尚处于推进过程中、尚未实现产业化,而本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将对公司未来的运营资金造成较大的压力。
正如中自科技在此前的问询函回复中所称,自2021年上市以来,中自科技连续两年业绩持续下滑,2021年、202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62亿元、4.4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40.92万元、-8727.27万元。
实际上,在披露碳纤维项目前,中自科技自上市以来已披露3个新项目投资计划,包括固态电池及核心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开发、中自碳谷产业基地、储能电池PACK产业化业务,合计投资额已超6亿元。其中固态电池、储能电池均是中自科技开展的新业务,中自碳谷产业基地则是对现有产品产能的扩充和延伸。
投资金额从10亿元调减至3.5亿元
“未来,公司将结合现有主营业务的经营情况、已开展新业务的产业化进程,以及本项目的筹备进展情况等审慎决策,择机重启本项目。”中自科技在此前的问询函回复中称。
时隔不到一年,中自科技昨日披露了上述业务的进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23年,中自科技业绩有所回升。根据公司1月30日下午披露的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000万元到48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新项目方面,根据中自科技9月披露的一则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3年1—6月,公司储能及动力电池业务已初具规模,已如期完成储能电池电芯中试线的建设,目前正按照产品开发计划进行开发验证和试生产,碳谷项目部分设备开始实施采购,厂房进入设计阶段。
此次,虽然项目有了新进展,但投资金额拟调整。中自科技称,本项目的投资规模从不超过10.04亿元调减为不超过3.52亿元。
如何降低投资规模?中自科技称拟通过减少项目建筑面积、减少核心装备数量以及提高核心装备国产化率等方式,其中项目建筑面积从7.344万平方米调减为2.73万平方米,达产后产品产能调减为年产预浸料50万平方米、航空复合材料零部件30吨。
对于调减的原因,中自科技称,本项目连同其他新项目的合计投资规模达9.9亿元,投资规模较大,叠加公司未来三年现有业务所需的资金需求较大,基于控制财务风险、降低未来的运营资金压力和保障现有业务顺利开展的考量,调减本次投资规模是合理的、审慎的和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自科技还提及,《关于调整新业务投资方案的议案》已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无需股东大会审议。
另外,昨日,中自科技还披露称,拟向相关银行申请总额为不超过55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拟以自有资金向四川中自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自新材)等子公司提供借款。此前,中自科技曾披露,中自新材或其控股子公司是碳纤维项目的实施主体。
为进一步了解公司碳纤维项目的进展,1月30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拨打中自科技董秘办电话,未获接听。
每日经济新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