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系列之三:氢能产业链梳理:制氢、运氢、用氢

2024-02-02 07:25:09 和讯  国盛证券杨润思/杨凡仪
  前两篇氢能报告中,我们聚焦制氢环节的电解槽设备,挖掘国内电解槽厂商内销与出口机会。本篇报告,我们对氢能产业链的制氢-储运-用氢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各环节价值量分布情况及相关投资机会。
  制氢端:电解槽为电解水制氢环节核心设备,海外空间大于国内。电解槽占比电解水制氢设备成本50%以上,其中电极和隔膜为碱性电解槽核心壁垒。
  短期电解水制氢成本约16.6 元/kg(电价0.21 元/kwh),略高于煤制氢成本上限,未来电价下行叠加设备能耗降低,其经济性有望提升。市场空间看,海外需求大于国内。我们测算2030 年国内电解槽规模有望超80GW,对应市场规模约1160 亿元;测算2030 年欧洲、中东、印度地区累计装机规模约100GW/46GW/58GW,合计超200GW。
  氢储运:承上启下,是氢能大规模、多元化场景应用的重要基础。现阶段中国绿氢项目多落在风光资源丰富的内蒙古,但化工园区多聚集在东部地区,国内绿氢呈一定程度供需错配,氢储运为解决该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方式。
  氢气在常温常压下具有密度小、易燃易爆等特性,氢储运难度较大。
  氢储存:目前气态储氢为主流方式,III 型、IV 型碳纤维符合材料气态储氢瓶应用较广,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致成本较高。
  氢运输:1)长管拖车适用于中短距离运输,<50km 及500km 运输距离对应成本约5 元、20 元/kg;2)管道初始投资成本较高,适用于大规模长距离运氢,100km 运输距离对应成本约1.2 元/kg,为长管拖车成本的1/5。近期管道运氢步入发展新阶段,氢储运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加氢站:制氢至用氢端的重要枢纽,制加一体站有望成为未来主流方向。单座35MPa、日储氢量250kg 的加氢站建设成本约1400 万元。成本拆解看,压缩机、储氢、加氢设备合计占比约44%,压缩机国产替代空间较大。预计电解槽放量&加氢站建设加速将带动氢能压缩机需求提升,氢气压缩机流量值中位数约450 Nm/h,我们预计制氢端1000 Nm/h 电解槽与450 Nm/h氢能压缩机配比约1:2。发展趋势看,制加一体站回本周期较快(约3 年),有望成为未来方向。
  用氢端:电堆成本占比较高,政策催化下燃料电池车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燃料电池车现阶段受限于燃料电池和加氢站建设高成本,发展较慢。成本拆解看,电堆占比燃料电池成本约30%,其中催化剂由于贵金属铂含量较高,推高燃料电池整体成本(占比电堆成本36%)。潜在空间看,氢能规划提出至2025 年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5 万辆,2022 年保有量约1.2 万辆,对应CAGR22-25 年约60%。
  投资建议:
  制氢环节(电解槽):推荐具备品牌和渠道优势的龙头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优质设备供应商双良节能、华电重工、华光环能、亿利洁能、昇辉科技等,绿氢制备厂商石化机械,以及关注绿氢生产商吉电股份等;氢储运:建议关注储氢瓶标的中材科技、京城股份等,氢管道运输标的石化机械等。
  加氢站:建议关注全国加氢站设备头部企业美锦能源、中泰股份等;压缩机龙头开山股份、冰轮环境等;
  燃料电池:建议关注燃料电池系统及发动机等零部件头部供应商亿华通、潍柴动力、雪人股份等。
  风险提示: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制氢、储运和用氢环节经济性提升幅度不及预期、假设和测算存在误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