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公司发布了2023 年业绩快报,2023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46 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97 亿元,其中Q4 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0.05 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07 亿元。报告期内公司N 型银浆占比快速提升,Q4 已经来到40%以上。Q4 单季度公司银浆出货量环比下降,主要系Q4 电池排产下调+PERC 电池加速退出市场导致。Q4 公司银浆单kg 净利环比大幅下滑,主要系减值计提与PERC 银浆价格战影响。银浆是光伏产业链中少见的量利齐升的环节,而公司是上一轮PERC 电池银浆技术迭代中全面胜出的行业龙头,当前行业再次处于技术迭代关键时期,公司凭借人才、技术储备优势,预计行业地位稳固。
事件
公司发布了业绩快报,2023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46 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97 亿元,其中Q4 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0.05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07 亿元。
简评
报告期内公司N 型银浆占比快速提升,Q4N 型银浆出货占比已经来到40%以上,环比持续提升。
Q4 电池排产下调+PERC 电池加速退出市场导致公司单季度银浆出货环比下降。Q4 公司单季度营业收入环比下降11%,考虑银浆价格整体波动不大,因此对应银浆出货量环比下降10%左右,主要原因:(1)12 月开始组件、电池排产下调,参考PVinfolink数据,12 月电池产量为61.8GW,环比下降0.3%,与Q3 逐月快速上行的趋势形成鲜明反差;(2)N 型电池快速放量,PERC 产能加速退出市场,导致PERC 银浆需求量下降。
Q4 银浆单kg 净利环比大幅下滑,主要系减值计提与PERC 银浆价格战影响。Q4PERC 电池加速退出市场,PERC 银浆价格战加剧,加工费大幅下降;同时,Q4 公司计提了与商誉、存货、应收账款相关的减值,也拖累了银浆利润表现。
收购银粉子公司实现银粉一体化,公司银浆产品迭代进入新纪元。年内公司收购了江苏连银,现在已更名为江苏聚有银,致力于光伏电池银浆用电子级银粉全面国产化,已着手建设3000 吨电子级银粉生产线,有助于保证供应链安全、降低银粉成本,同时有助于配合公司研发特殊银粉以提升浆料效率。
国内外产能逐步落地,全球化布局稳步推进。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常州基地2 期产能已经建设完毕,公司当前在运产能已经达到3000 吨/年;泰国年产600 吨银浆项目预计Q4 开始出货;此外公司还规划了宜宾基地500 吨/年产能,预计2024 年投产。按照当前规划,预计2024 年公司银浆产能将达到4000 吨/年以上。
尽管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但公司应收票据、账期管理严格,现金流周转正常。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常年为负值,主要系上游银粉/银锭采购需支付现金,而下游客户有1-2 个月左右账期+3 个月左右票据,叠加银为贵金属,因此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也持续扩大;
尽管公司可以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收回现金,但由于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公司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贴先后现金流入计入筹资性现金流,导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公司对应收票据、账期的管理较为严格,且票据只收银行承兑汇票,信用风险可控。
投资建议:银浆是光伏产业链中少见的量利齐升的环节,而公司是上一轮PERC 电池银浆技术迭代中全面胜出的行业龙头,当前行业再次处于技术迭代关键时期,公司凭借人才、技术储备优势,预计行业地位稳固。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6.7、8.2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50%、23%,每股收益分别为2.7、4、5 元,对应2 月24 日收盘市值的PE 分别为18.8、12.5、10.2 倍。
风险提示:1、行业竞争加剧。银浆环节由于资本开支较低、扩产速度较快、产能弹性大,若新技术银浆技术快速扩散,银浆加工费可能快速下降;2、原材料成本剧烈波动的风险。银浆主要原材料为银粉、银锭,若银价短时间内大幅波动,可能影响公司银浆毛利率,参考2022 年公司成本结构,银浆平均成本为4373 元/kg,其中直接材料成本为4360.4 元/kg,成本占比超过99%,主要为银粉、银锭,若银粉、银锭成本上涨10%,公司2022年银浆毛利率将从11.3%下降到2.5%;3、光伏电池银浆单耗快速下降的风险。当前N 型电池银浆单耗显著高于P 型电池,目前主流P 型电池银耗(正面)在5.8-7.5mg/W,TOPCon 银耗约为13mg/W,HJT 电池在20mg/W左右,因此我们预计N 型电池渗透率提升将带动银浆单耗提升,但若N 型电池银浆单耗快速下降,则银浆行业市场空间增速可能不及预期,影响公司银银浆出货量;4、光伏行业需求不及预期。我们基于未来几年光伏行业需求维持20%-30%的增速对公司出货量进行预测,若光伏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则公司银浆出货量也有可能低于我们的预测值;5、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的风险。银浆环节由于客户支付长期长于原材料采购支付周期,因此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运营资金需求也将持续扩大,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向现金流持续为负;6、公司曾于2023年6 月9 日收到监管工作函,提示注意相关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