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寻求绿色转型,生物质供热市场激增,政策助力减碳新风向

2024-03-09 18:10:03 自选股写手 

【随着全球减碳进程的加速,中国工业领域正寻找新的低碳供热方案,其中生物质供热因其接近零碳排放的特性,正成为工业降碳的新宠。】

近年来,中国工业用电的低碳化转型得益于光伏、储能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然而,工业供热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其低碳化转型进程相对较慢。2021年,国内工业供热消耗的标煤高达18.2亿吨,占工业能源总消耗的59.75%,远超过电力消耗的40.25%。

工业供热主要依赖水蒸气的制备,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目前,多数工业企业的供热仍使用煤炭和天然气作为燃料,尽管天然气较为清洁,但在双碳目标下,这些传统的供热方式仍面临巨大的减碳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生物质供热凭借其近零碳排放的优势,开始受到工业企业和政策的青睐。生物质能的成熟应用案例已遍布全国多个地区,并在外企和国央企中得到认可。北京市发布的相关政策也明确鼓励新能源供热技术的发展,其中包括生物质能。

生物质供热的环保特性在于其燃烧释放的CO2与生长过程中吸收的CO2大体相当,因此实现了近零排放。这一优势使得生物质供热在海外市场已成为替代化石能源的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欧盟通过发展生物质供热减排了2.96亿吨二氧化碳。

成本方面,生物质供热虽略高于燃煤,但低于天然气,且具有可再生性和低污染物排放的特点,具有经济性和碳减排双重优势。特别是在能耗控制严格、新建煤电项目受限的城市,生物质供热成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的优选。

生物质供热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因为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热电联产的CCER方法学,预计未来通过CCER交易,生物质供热项目能获得额外的碳收益。

生物质供热与生物质发电不同,生物质供热项目已具备普遍的经济性,无需国家补贴即可良好运行和盈利。然而,生物质能在国内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尚待提升,需要社会各界消除对直接燃烧生物质污染大的误解,并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和杜祥琬均建议提升生物质能在我国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地位。国际能源理事会数据显示,生物质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50%。欧盟地区的生物质能占比65%,对碳减排的贡献率达43%,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占比最高。

面对国内外的减碳压力,中国工业供热的低碳化转型需求日益增长,生物质供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有望在工业供能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和讯自选股写手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作为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不代表和讯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和讯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和讯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和讯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